心余力绌,十四年执政留下诸多遗憾;时乖命蹇,平凡的总统适应平淡的社会。 随着法国总统选举日子的临近,密特朗结束政治生涯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法国上下对此好像没有给予太多的注意。这不仅是因为人们早有了思想准备,而且眼下人们更关心的是谁将成为爱丽舍宫的新主人。 资深政治家与平淡的总统业绩 密特朗生于1916年,二战中曾被德军俘虏,后逃回法国,在维希伪政权的一个半官方的"战俘互助中心"工作,并以此为掩护秘密进行抵抗活动。法国解放后,密特朗因与戴高乐不和,一直未能在临时政府任职。 密特朗是由几个抵抗运动组织合并组成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抵抗联盟"的创始人之一。1947年1月他开始在法兰西第四共和国长期担任政府部长职务。第四共和国历时近12年,是法国史上政府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产生了22届内阁,密特朗却得到小党派和中间派的支持,在其中的11届内阁中担任过部长,有不稳定内阁中的"稳定部长"之称。 1958年,戴高乐重新执政并创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密特朗成了反对派的中坚人物。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密特朗以"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职合各左派力量,反对右派当权者,通过选举夺取政权"为战略原则,改组了法国社会党并担任第一书记,与法国共产党和法国激进党左翼运动组成"左翼联盟",奠定了他在法国左翼政党中的领袖地位。密特朗4次参加总统竞选,前两次分别败在戴高乐和德斯坦手下,1981年再次与德斯坦对垒时获胜,1988年击败希拉克连任。 在密特朗即将卸任之际,如何评价其执政的14年,似乎成了难题。当有记者问及此事时,现任总理巴拉迪尔说道:"这是一个难回答的问题","1995年的法国与1981年的法国在什么方面不同呢?这里有消极的方面和积极的方面,法国维持了原状"。的确,这14年既不像第四共和国的12年那样动荡不安,也不像戴高乐10年那样轰轰烈烈。平平淡淡的14年,很可能使密特朗不得不参加一次没有赞歌的总统去职典礼。 "法国式社会主义"与戴高乐主义 密特朗始终是戴高乐的政敌。1981年竞选时他就宣称,将以法国式社会主义取代戴高乐主义。但执政后密特朗又公开说自己"继承了戴高乐将军的政策",这显得很费解。当然,也可以说法国式社会主义有它自己的含义,密特朗在推行法国式社会主义的14年里,在许多问题上并没有脱离戴高乐主义的轨道。 戴高乐主义的实质,就是为法国制定的"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争取大国地位"的对外战略。密特朗追求的仍然是法国的"世界作用"和"全球责任",这与戴高乐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密特朗是在"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旗帜下追求这个目标的。两者的区别在于密特朗试图以理想主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来代替戴高乐的赤裸裸的民族主义。 在东西方关系中,戴高乐坚持独立自主,反对霸权,周旋于美苏之间。密特朗与美苏两国也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从法国式社会主义出发,提出了"两个帝国主义"的看法,认为"苏联军事帝国主义"和"美国经济帝国主义"对法国都构成威胁;在欧洲,密特朗像戴高乐那样倚重"巴黎-波恩"轴心推进欧洲联合,不同的是,密特朗强调的是"联邦主义",戴高乐则是"邦联主义";在第三世界,密特朗像戴高乐一样要充当"代言人",不过,戴高乐打的是"民族独立"这面旗帜,密特朗喊的是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正义"、"平等"与"人权"。 十几年来,密特朗按照法国式社会主义的原则要求在对外政策中推行戴高乐主义,结果乏善可陈。首先,这是因为戴高乐的思想基础是法兰西民族主义,它维护和追求民族利益的目的、手段是赤裸裸的,任何有损于法兰西民族利益的事,戴高乐都敢于说"不"字,因此戴高乐主义才会有声有色,有花有果。法国式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是社会民主主义,它虽然也主张维护和追求民族利益,但是在"正义"、"平等"的口号下,其目的和手段难免羞答答,这就决定了密特朗推行的戴高乐主义是走了样的,给人以"画虎不成类犬"的感觉,即使有可称道之外,人们也很容易记在戴高乐主义的帐上。其次,戴高乐主义的产生和实施有它特殊的历史条件。苏联东欧巨变和德国统一后世界形势大变,密特朗面对新形势拿不出任何新措施,法国对外政策陷于被动和茫然之中。最后,作为法国对外政策的几大支柱,欧洲一体化问题进展艰难,成了经常引起争议和混乱的国内难题;在第三世界推行的"人权外交"则成了密特朗法国式社会主义的一大败笔。由于苏联解体,法国失去了周旋于美苏之间的特殊作用。而这些,往往比那些平淡的业绩更给人印象深刻。 踌躇满志与心余力绌 1981年5月10日,在那个成千上万人手持玫瑰花狂欢的夜晚,密特朗发表了当选总统的第一次讲话,他宣布"就业、和平与自由,这是我的竞选运动的主题,同时也将是我7年任期的主题"。去年岁末密特朗在他对法国人民最后一次的新年祝词中,不得不承认,"在法国人中,无家可归者、失业者、穷人和受排斥者人数日益增多。各方面的人们作出的努力都未能消除这些不幸"。在14年这个不算短的任期里,他不仅未能如愿实现诺言,有些"不幸"反而变本加厉。如失业,1981年5月为167万人,1994年12月为330万人。还有通货膨胀、移民问题以及无休止的各种丑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