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罗专电 埃及和以色列围绕核不扩散问题的争论正愈演愈烈。双方在以色列是否应该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问题上的争执仍然相持不下。 1970年开始生效、有效期为25年的《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今年即将届满。4月17日,联合国将举行为期4周的会议,审议并最后表决是否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埃及认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应该世界化,所有各方应当毫无例外地加入这一条约,拥有核能力的以色列更应如此。如果以色列今年还不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埃及将拒绝续签这一条约。埃及的这一立场得到了许多中东国家的认同。然而,以色列却以中东尚未实现全面和平,某些国家也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它的安全仍然受到威胁为由,至今仍然拒绝在《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上签字。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埃及总统穆巴拉克4月初访问了美国。核不扩散问题自然成了他同克林顿总统会谈的中心议题。穆巴拉克要求美国居中调解,以缩小埃以之间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分歧,并希望美国说服以色列在这一问题上采取灵活立场。穆巴拉克强调,埃及作为这一条约的起草国之一,百分之百地支持《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它也决不会退出该条约,但条件是以色列必须加入这一条约。他指出,在中东目前实现和平的情况下,以色列没有必要拥有核武器。埃及外长穆萨最近在劝说以色列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时指出,以色列加入这一条约既有利于表明和平诚意,增进阿以之间的信任感,又符合以色列外长佩雷斯提出的“建设只有经济竞争,没有军备竞赛的新中东”的主张。在穆巴拉克结束访美之际,埃及报纸还发出威胁说,如果以色列仍然拒绝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埃及在联合国表决延长该条约时可能投弃权票。 以色列是美国在中东的最重要盟友,美国一直在中东政治事务中偏袒以色列,在军事上武装以色列,以保持对中东其它国家的绝对优势,在核争端问题上当然也不例外。美国以伊朗、伊拉克和利比亚仍然对以色列安全构成威胁为借口默许以色列暂不加入该条约。考虑到穆巴拉克此次访美实际上是代表某些中东国家同美国对话,克林顿在会谈中曾先安抚埃及,对埃及等中东国家的安全担忧表示理解,赞成穆巴拉克提出的中东成为无核区和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区以及《核不扩散条约》世界化的倡议,申明双方只是在时间和处理方法及以色列是否例外的问题上存有不同看法。 克林顿竭力说服埃及同意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并不惜以减少援助相威胁。因为无限期延长该条约是美国政府今年的一个重要外交目标,是它核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克林顿在大选前可利用的一张牌。克林顿指出,实现中东成为无核区和无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区的目标需要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而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将鼓励那些对自身安全感到担忧而至今还没有加入这一条约的国家签署该条约,这样会使实现这一目标变得更加容易。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做法引起了许多中东国家的不满,埃及等国反对美国在核不扩散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一些国家表示,只有以色列加入《核不扩散条约》,它们才会同意延长这一条约。 埃及与以色列之间的核争端由来已久,早在1961年以色列南部内格夫沙漠的核反应堆被发现后,埃及对此一直表示担忧。埃以1979年签署和约时,埃及曾要求以色列加入中东无核化行列。以色列对外界盛传它研制核武器一事既不承认,也不否认。据报道,以色列目前已拥有200枚核弹头,而且以色列的核反应堆距埃及边界只有几十公里之遥。埃及越来越感到,拥有核能力的以色列对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地区的安全形成了严重威胁。埃及表示绝不接受该地区的任何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核武库。 去年下半年以来,埃以核争端趋于激烈,埃及外长穆萨为此访问了以色列,双方组成了联合小组,并举行了一次会议,但没有取得进展,以色列不同意埃及提出的允许国际原子能机构派专家检查以核反应堆,甚至连穆萨参观以核反应堆的要求也遭到拒绝。此后,以色列外交部建议制裁埃及的文件被泄露,两国关系由别扭进而变为紧张。 埃及关于核不扩散问题上的立场得到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美国担心,一旦阿拉伯联盟、伊斯兰组织和不结盟运动中广大无核国家联合起来反对美国偏袒以色列的做法,美国争取无限期延长《核不扩散条约》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因此,尽快缩小埃以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分歧势在必行。就在穆巴拉克结束访美的当天,在美国的一手撮合下,埃及外长穆萨和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在巴黎就这一问题举行了会谈,但没有取得进展,双方表示继续进行谈判。 此间观察家注意到,尽管埃及方面在穆巴拉克访美后强调,埃及在核不扩散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并扬言,如果以色列不公开承认诺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和提出加入的时间表,埃及可能在联合国开会表决延长该条约时投弃权票,但它没有把话说死。与以前相比,埃及的立场有所松动,它不再要求以色列立即加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而是规定一个期限,并就此进行谈判。此外,埃及也表示不怂恿其它国家反对无限期延长这一条约。埃及自己究竟是否同意无限期延长《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现在还难以预料。埃及方面表示,埃及在这一问题上的最后立场将视埃以双方进一步谈判的结果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