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50年代,阿富汗部分知识阶层建立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组织,以反对王室的现代化政策。亲苏势力上台、尤其是苏联入侵后,上述组织开始了抵抗运动,同时内部也出现了意识形态、种族及宗教上的分化,加上支持前王室的伊斯兰传统力量加入抵抗运动,派别分歧愈演愈烈。因此,苏联撤军及纳吉布拉垮台后,抵抗运动各派开始了内战,给阿富汗国家的重建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关键词 阿富汗 伊斯兰 原教旨主义 抵抗运动 自从原苏联支持的纳吉布拉政权倒台后,阿富汗已建立了以抵抗组织为主体的新政权,名为“阿富汗伊斯兰国”。本文试图分析战后阿富汗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抵抗组织的起源、发展与抗苏战争期间的社会变动,从而为人们了解今天阿富汗错综复杂的形势并预测其走向提供一些参考。 阿富汗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普什图族(又名“帕坦族”,即阿富汗族)占人口的55-59%,它在阿富汗近现代政治生活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塔吉克族占人口的30%,其他少数民族还有乌兹别克、哈扎腊、土库曼、艾马克、俾路支、努里斯坦等。阿富汗的国语为普什图语和波斯语,其中波斯语是塔吉克、艾马克、哈扎腊和其他民族部分居民(包括普什图上层社会)使用的语言。在地理上,普什图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南部,北部有少数移民(此外巴基斯坦邻近阿富汗的边境地区居住着数百万普什图人)。塔吉克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等分布在北部,与前苏联的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隔河相望;哈扎腊人居住在中部的哈扎腊贾特高原。在社会关系方面,普什图人仍保持部落结构,而其他民族大多是非部落的宗法式社会。阿富汗传统的伊斯兰教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正统伊斯兰教(逊尼派)、民间伊斯兰教(苏菲派)和作为少数派的什叶派。逊尼派的代表是乌里玛(宗教学者)和分布于农村的毛拉,他们掌握着教育和司法大权。苏菲派的势力主要在北部、坎大哈地区和喀布尔、赫拉特等大城市,其中某些派别与乌里玛相互融合,最著名的就是穆贾迪迪家族和盖拉尼家族,它们分别拥有苏菲派纳克什班迪教团和卡迪利教团的首领“皮尔”的职务。什叶派的主要信徒为哈扎腊人,其他还有基齐尔巴什人和波斯人等,他们的社会地位最低。 19世纪后期以来,阿富汗王室即开始执行限制宗教的政策。阿卜杜尔·拉赫曼国王(1880-1901)把教产瓦克夫收归国有,并使乌里玛等神职人员成为享受俸禄的公职人员。对于这种限制,宗教界是相当不满的。1919年,阿马努拉国王(1919-1960)推行世俗化改革,10年后终于被乌里玛所策动的叛乱倾覆①。在随后建立起来的纳第尔王朝中,宗教界占据了强有力的地位,穆贾迪迪家族的成员先后担任了司法大臣和驻埃及大使的职务,该家族和盖拉尼家族还与王室相互联姻。但好景不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王室恢复了世俗化政策,大力发展包括女子教育在内的现代教育和现代宗教教育(如现代宗教学校和喀布尔大学神学院),提高妇女地位,限制宗教法官的作用,并在政治上对乌里玛采取高压政策。“红色首相”穆罕默德·达乌德亲王的措施最为严厉,他曾于50年代末派兵平定坎大哈反对妇女解放的暴乱,并逮捕了穆贾迪迪家族的成员②。因此,战后初期乌里玛的社会影响呈下降趋势。 二次大战后,阿富汗开始接受苏联军援,建立现代化军队,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工业和水利,经济文化有一定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加强,部族关系日益淡化。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个迅速壮大的知识阶层,其中包括社会下层和少数民族的不少成员。他们对王朝的政治独裁、官场腐败、经济文化的落后和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极为不满,企图改变现状。形成中的反对派力量包括小资产阶级左翼、民族资产阶级和原教旨主义派三大派。 1958年,喀大神学院的一群教授建立了“伊斯兰组织”,它标志着阿富汗原教旨主义的诞生。这些教授包括古拉姆·穆罕默德·齐亚尼(神学院院长)、布尔汉努丁·拉巴尼和阿卜杜勒·拉苏尔·萨亚夫③。他们均毕业于国立学校,并曾赴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受到穆斯林兄弟会的影响。事实上,这只是一个意见相近的团体,其主要工作最初限于翻译国外著名伊斯兰学者(如赛义德·库特卜和毛杜迪)的作品、改进教学方法、革新宗教词汇等。与巴基斯坦的伊斯兰促进会不同,齐亚尼等人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群众运动”④。 1963年达乌德下野后,国内政治空气趋于活跃。1965年颁布的新宪法允诺要制订政党法、省议事会法和市议事会法等(但并未兑现),反对派力量纷纷加强活动。1965年前后,亲苏的小资产阶级左翼建立了人民民主党(分为人民派和旗帜派),而主张走武装革命道路的一派形成“火焰派”。伊斯兰组织也不甘落后,它在喀布尔大学和中学积极发展力量,于1968年成立了由学生组成的分支机构“穆斯林青年会”(其政敌称之为“穆斯林兄弟会”),其领袖包括古尔布丁·希克马蒂亚尔和艾哈迈德·沙阿·马苏德(两人均为工程学院学生)。此外受伊朗的影响,阿富汗的什叶派在50年代以后也出现复兴,神职人员的影响增长,而新兴的什叶派知识阶层卷入了火焰派和民族主义派的活动,也建立了若干原教旨主义组织。作为传统伊斯兰力量的乌里玛、毛拉,则参加了议会活动,他们在1965和1969年召开的两届国会中均为人数最多的职业集团⑤,其中包括著名的鲁格尔省毛拉穆罕默德·纳比·穆赫默迪。 以“宪政”时期闻名的1963-1973年是阿富汗政治动荡的年代,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较量,主要战场有国会、街头和校园,主要目标则只有一个:夺取政权。原教旨主义派并未参与国会活动,它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到省、县、支部的完整的组织结构,在校内活动方面致力于建立校内清真寺、举行政治讨论会等,1970年以后开始深入城乡清真寺进行祈祷宣教,有时也与其他派别发生公开冲突。在1970年的喀大学生会选举中,青年会赢得了多数派地位,引人注目地超过了当时十分活跃的人民民主党和火焰派。1972年以后,青年会开始在军队中建立支部,但它已经落在人民民主党的后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