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裁,是近年来国际关系中经常使用的一个字眼。从欧洲的波黑、中东的伊拉克到北非的利比亚以及最近发生的欧加渔业冲突,只要是热点地区、敏感问题似乎就少不了要提出制裁。然而,事实表明,制裁并不是一个好办法。它有时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造成许多新的麻烦和问题。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对利比亚的制裁已经数年,效果如何暂且不说,西方盟国之间的矛盾却每每出现。据西方新闻媒介报道,由于美国的欧洲盟友不遵守制裁规定,制裁一年后的1993年,利比亚的支柱产业石油工业出口收入仍然可观,并在国外投资了数十亿美元。据说,美国曾为此向盟友提出了45次抗议,但是它也无法严格控制国内的一些公司与利比亚的经济往来。 在伊拉克,制裁给这个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困难,但是真正的受害者是伊拉克人民。伊拉克要求取消对它的经济制裁,美英两国则坚持继续对伊制裁,双方争执激烈。法国和俄罗斯从自身利益出发,也支持解除或部分解除制裁。法国已在伊拉克设立了办事机构。俄罗斯在中东外交舞台上也不甘落后。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法国、俄罗斯、西班牙等国纷纷组织贸易代表团访伊,并签订了一些经济合同。就连制裁态度最坚决的美国和英国也有民间经济组织赴伊。这些都很使支持制裁者头痛。 波黑的情况也相类似。由于制裁无法使南斯拉夫和波黑塞族屈服,美欧等大国曾一再加重制裁。但后来由于美国单方面退出了对波黑穆族的武器禁运而同英法两国发生龃龉。紧接着波黑西北部的比哈奇激战,使波黑危机进一步加剧,看来与此有关。另外,制裁还殃及邻国,使它们受无妄之灾。 长达30年的封锁使古巴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古巴的经济并没有被扼杀,相反已开始恢复,而古巴的难民大批涌向美国倒是令美国感到棘手。美国国内的一些有识之士也不再支持封锁政策。不久前,卡斯特罗访法,标志着西方“隔离政策的结束”。最近美国国会又提议惩罚同古巴做生意的第三国及公民。对此,加拿大和欧盟反应强烈,并向美国国会提出了抗议。 近年来的不少事实说明,每一阵制裁风吹过之后,热点地区往往升温,敏感问题有时变得更加复杂。动辄挥舞制裁大棒者确实应引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