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终止以来,时间已过去了3年多。这一时期的大量事实表明,冷战虽已宣告终结,但有关大国之间的势力范围并没有重新划定,争夺、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正在展开,并成为此间国际局势的一个新特点。 这一斗争主要发生在西方国家与俄罗斯联邦之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层次: 一是对前苏联地区的争夺。俄罗斯与前苏地区新独立的其他14个共和国曾经长期同处在前苏联之中,长的达70多年,短的也有50多年,相互间的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方面的联系都极为密切。俄罗斯族有2500万人住在前苏地区的其他共和国,其他共和国也有几千万人住在俄联邦。因此俄强调前苏联地区是“俄罗斯利益攸关的地区”,把前苏地区的其他共和国都看作是与其有密切关系的“近邻”。特别是1993年俄罗斯议会选举以来俄对外政策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其特征是把国家民族利益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力图重振国威,恢复其全球大国的地位,其首要步骤是竭力加强自己在前苏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影响,确保自己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俄罗斯的影响下,独联体已扩展到12国,囊括了前苏地区除波罗的海3国以外的全部国家。1993年5月独联体国家就加速经济一体化进程达成了协议,半数以上的国家加入了俄倡导的集体安全条约体系。一些前苏地区的共和国还与俄罗斯签订了允许俄在本国保留军事基地的协议。俄还要求联合国授权它在这一地区范围内执行维护和平的职责。美国与西欧各国原来希望乘苏联解体后俄内外交困之机,一方面促使俄积极向西方民主和市场经济转轨,以把俄纳入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另一方面把西方的势力和影响扩展至前苏联地区的各中小国家。苏联解体前后美国国务卿等人风尘仆仆,几乎跑遍了前苏地区的国家。这几年美国总统在访问俄罗斯时,也总不忘乘机随访乌克兰、白俄罗斯,或波罗的海国家。美国还不断把一些前苏地区中小国家的领导人请到华盛顿,表示对其独立的支持,并允诺提供更多的援助。在前苏联的高加索和中亚地区,一些地区大国也参与了争夺。 二是对东欧地区的争夺。冷战结束后东欧一些国家要求参加北约以求得“安全保障”,西方国家也希望东欧国家参加北约,正式把它们纳入其保护范围。俄领导人原来曾表示不反对东欧国家加入北约,但后又改变态度,重新把东欧列为其外围的安全地区,坚决反对东欧国家和波罗的海3国加入北约,认为这些国家参加北约将严重影响俄的安全。在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下,西方国家不得不采纳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的“和平伙伴计划”作为一种暂时妥协办法。“和平伙伴计划”以东欧国家为主要对象,虽未向签约国提供“安全保证”,但规定签约国与北约在防卫、军事训练及演习等方面进行合作,当签约国感到其安全受到威胁时,可向北约咨询与协商。这个计划实际上是吸收东欧加入北约的暂时取代物,其最终目的还是要吸收东欧国家分阶段加入北约,矛头显然是针对俄罗斯的。1994年6月俄罗斯在与西方国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以西方承认俄的大国地位为条件参加了“和平伙伴计划”,但问题的实质没有因此而改变,斗争并没有结束。 三是对前南斯拉夫地区的争夺。1994年2月,俄罗斯利用波黑危机激化之机,派遣维和部队进驻萨拉热窝,并积极参与波黑危机的调解,成功地说服了塞族部队从萨拉热窝周围撤走了重武器,避免了危机的升级,从而使自己的影响伸展至前南地区。1994年4月,北约出动飞机轰炸戈拉日代,俄以西方事先未与其咨商而提出严重抗议,更进一步肯定了自己在前南地区的存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俄插手前南地区事务十分不悦。但由于西方各国无法解决旷日持久的波黑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求助于俄,因此不得不承认俄在前南地区的地位和发言权,吸收俄参加解决波黑问题的会议和机构。 四是在其他一些地区的活动和斗争。在世界范围内,最近一个时期俄外交也十分活跃,推行全方位的所谓“双头鹰”外交,在继续重视发展与西方各国关系的同时注意加强与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利用中东和谈两主席之一的身份主动邀请巴解主席阿拉法特和以色列总理拉宾访俄,并派遣外长出访中东有关国家,力图插手中东事务;积极参与朝鲜半岛核纠纷的调解,一再提出召开有俄美中日等大国参加的国际会议来讨论解决核纠纷;与越南协议保留在金兰湾的海军设施;在与日本的北方4岛领土争端上转而采取强硬立场;积极设法参加亚太经济合作会议、太平洋经济合作会议等组织,等等。这些都是俄罗斯恢复其全球大国地位的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企图垄断世界事务的挑战。另一方面,西方则乘冷战获胜之机,竭力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原来处于苏联影响下的发展中国家中推广其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扩展其势力和影响。 冷战后争夺、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也表现在西方大国之间。特别表现为美国与欧洲联盟之间关于欧洲主导权的争夺,美国与欧洲几个大国(德、法、英)之间关于冷战胜利果实的争夺。德国是冷战结束中得利最多的。它不仅抓紧时机实现了东西德的统一,而且利用其地处中欧的有利地理位置,凭借其经济实力推行东进政策,向东欧各国和前苏各共和国扩展影响,争夺市场和投资场所。德国不顾美国的反对和其他西欧盟国的保留,怂恿和支持与其有传统联系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独立,并同奥地利一起向斯、克两国提供大量武器,加速了前南斯拉夫的解体和巴尔干半岛的动乱,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亚太地区则主要表现为美国和日本争夺经济主导权的斗争。早在80年代中期,日本就开始在亚太地区经营建立以日本为核心、亚洲四小龙为骨干、东盟为伙伴的亚太体系,冷战结束后日本加紧扩展其在亚洲的市场和投资,正在“悄悄地取代美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伙伴”。美国在亚太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为了扭转颓势,1993年7月克林顿提出建立“新太平洋共同体”的设想,其目的是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亚太体系,以利于美国扩展市场和投资,掌握亚太地区的主导权,同时又借助蓬勃发展的亚太经济,压西欧国家在贸易谈判中作出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