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克林顿于去年9月18日下令伞兵部队作战争准备后,致电在海地进行游说的前总统卡特:“我们是多年朋友,但是我现在不得不下令你们在三十分钟内离开。你必须立即撤走。”卡特没有依命离去,继续与海地军方领导人塞德拉斯谈判。 当日下午近7时,61架美军空降部队战机从北卡罗来纳州的空军基地起飞,开始出兵海地的征程。战机空群而出的时候,在机场附近的一名美国海地人立即打电话给海地军方通风报信。海地总参谋长接到消息后,即闯进谈判会议室大嚷道:“我们不能相信美国人!”卡特此时十分着急,认为将要达成的事就要完蛋了。经过一番争执后,双方决定把谈判地点改到总统府。卡特在总统府说了一些动感情的话,他甚至表示对自己国家的政策感到羞耻。最后,海地总统若纳桑不顾内阁全体部长的反对,在协议上签了字,允许美军以“友军”而非“侵略者”的身份进入海地;接着,海地军方领导人与美国代表于9月18日晚达成了太子港协议,同意在10月15日前交出权力,让流亡在美国的民选总统阿里斯蒂德回国复职。 在千钩一发之际,战争转化为和平。从9月19日开始,1.5万多名美军及多国部队在没有遇到抵抗的情况下陆续进驻海地。历时三年之久的海地危机暂告一段落。 海地危机的起因 1990年12月16日,阿里斯蒂德当选为海地历史上的首任民选总统,1991年2月7日宣誓就职。为改变国内严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他上台不久,就宣布对腐败机构,包括军队、法院和政府部门进行整顿。此举引起军人和上层社会的极度不满。1991年9月29日,海地武装部队总司令拉乌尔·塞德拉斯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阿里斯蒂德政府,并宣布驱逐阿里斯蒂德出境。阿里斯蒂德被迫流亡美国。从此,海地的军政大权落到了以塞德拉斯为首的军方手中。在拉美国家普遍完成军人统治向文大执政过渡的形势下,海地军人政权便越来越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美洲国家和联合国先后对海地实行政治和经济制裁,使这个本来就很贫困的岛国,又变成了世界上最孤立的国家之一。 在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1993年7月3日,塞德拉斯被迫同流亡总统阿里斯蒂德在美国纽约签署了恢复海地民主制宪的《加弗纳斯岛协议》。协议规定,海地武装部队司令塞德拉斯和警察局长弗朗索瓦等政变头目,应在1993年10月15日之前辞职,流亡美国的阿里斯蒂德总统将于同年10月30日回国重掌政权,恢复宪制政府。但海地军方及右翼势力不甘心拱手让出权力,千方百计阻挠阿里斯蒂德回国。10月11日,由联事国派出的、载有200名军事顾问的美国“哈伦县”号军舰抵海地首都太子港时,受到海地军方拦阻,未能靠岸。鉴于此,联合国安理会10月13日决定对海地进行经济制裁,包括石油和武器禁运。1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允许美国、加拿大和法国等国的军舰对海地实行海上封锁。在此关键时刻,海地的陆邻国家多米尼加对海地大开方便之门,一些燃料和各种用品通过多米尼加边境走私进入海地。这使处于危急关头的海地经济又可以勉强运转。军人投机者也从中大发国难财。在这种情况下,应美国政府和阿里斯蒂德的要求,今年5月6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要求海地军方在5月21日之前允许阿里斯蒂德回国执政,否则将于22日起对海地实行全面贸易禁运。 海地军方对联合国决议置之不理。5月11日,塞德拉斯把与军方过从甚密的最高法院院长若纳桑扶为“临时总统”,以取代阿里斯蒂德。现年81岁的若纳桑“临时总统”上台后宣布自己兼任总理,并任命了一批右翼分子为内阁部长,同时宣布海地军队进入高度戒备状况。塞德拉斯依旧把持实权。海地局势变得更加复杂。 美国为何对海地如此强硬 美国历来把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看作是它的“后院”。海地距美不过二三百海里,而距古巴的关塔那摩海军基地仅95海里。这样的战略地位对在海地有着正政治、经济和军事利益的美国来为说显然十分重要,美国当然不喜欢同自己作对的一伙军人控制海地,在美国的眼皮底下为所欲为。以塞德拉斯为首的军方公然藐视美国的警告和压力,更使克林顿政府觉得丢了面子,难以容忍。 说得更具体一些,克林顿这次刻意出兵海地,除了海地是美国的后院,山姆大叔不能容忍一个不民主、又以暴力统治的军政府国家在卧塌之旁鼾睡;美国还担心经济濒临崩溃的海地会出现如古巴人大逃亡的难民潮,增加美国的负担;此外,美国准备在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实施后,进一步建立一个美洲经济区。如果允许海地军人政权存在,美国就不能建立一个政治稳定的环境去发展经济。 克林顿在海地问题上采取强硬政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有其国内政治和提高自己声望的需要。克林顿执政后对国内事务关心较多,加之较长时间没有明确的外交战略,因此在外交上一直业绩不佳,在国内外引起诸多非议和批评。另外,美国中期选举在即,民主党有可能失去在参众两院均占多数的优势局面。克林顿本人因“白水门事件”等困扰,声望有所下降。因此,无论是克林顿本人还是美国政府都需要在外交上有所作为,以提高声望,为民主党争取选民。基于上述目的,美国以安理会决议为“尚方宝剑”,打着扶持海地民选总统的旗号,向海地发出最后通牒,以武力相威胁,迫使这个近在咫尺的弹丸小国就范,以达到不战而胜,并显示美国“有所作为的大国形象”。事实上,美国军队一枪未发,一人未伤就进驻了海地,这本身就有利于提高克林顿的声望。 太子港不太平 进驻海地的美国人数已达1.75万人。他们原定在两个月内,在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抵达后就可完全撤离。但美国军方推翻了原来的说法,说美军在海地的逗留时间将延至1995年2月。这一决定令美国两大党派的议员都提出批评,他们担心美国军人会泥足深陷,重蹈索马里的复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