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严重挑战。据联合国统计,全世界56亿人口中有2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半个世纪来,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发展中国家,其经济和社会发展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崛起。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在缩小,但南北之间悬殊的贫富差别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人民的极端贫穷处境,尚未得到明显改变。 1994年发达国家人均收入16610美元,发展中国家为950美元,只及前者的5.7%。1993年瑞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36410美元,人均每天近100美元,为世界首富;世界最贫穷的国家莫桑比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80美元,平均每人每天0.2美元,为瑞士的1/500。 20多年前联合国确定的最不发达国家有25个,今天为48个。联合国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近年在全球114个发展中国家进行调查,这些国家有40亿人,其中10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比40年前进行类似调查时增加40%。经济基础落后、自然灾害影响、人口增长过快、债务负担沉重、政治动荡和战乱破坏,是非洲、南亚等发展中国家难于摆脱极端贫困的重要原因。 在西方国家,贫困也依然存在。西方国家的社会贫困问题,集中表现在贫富差别扩大、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口增多和失业现象加重。据美国官方统计,美国1980年有60309个家庭,其中最低收入的1/5的家庭,仅占有全部家庭收入的5.2%;而只占5%的最高收入的家庭,却占有全部家庭收入的15.3%。 到了1990年,美国共有66322个家庭,其中最低收入的1/5的家庭,仅占全部家庭收入的4.6%,而只占5%的最高收入的家庭,却占全部家庭收入的17.4%。贫富两极分化显然加重了。 从1970年至1990年期间,美国按四口之家平均收入计算的贫困线标准有明显提高,但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数及其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也明显地增加了。欧洲共同体在1993年4月份发布的一份材料表明,欧共体国家的穷人的比例占居民的15%,达5000万人。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受到大量失业和高失业率的困扰,一方面不断受到经济衰退的周期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结构性”失业的新潮,失业直接促使贫困现象的加剧。 总的看来,即使在西方国家,贫困现象和最贫困的阶层依然存在。美国农业部食品和营养局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说,有2700多万美国人靠领取政府提供的食品券度日,他们占全美总人口的10%。美国还有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浪者留宿街头。这些事实又表明,贫穷或贫困不仅仅是根源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而且与各国的历史及现存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因素紧密相联,是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 西方国家的经济在60年代获得迅速的发展。到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西方许多有识之士,发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与贫困,已经是西方经济继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德国前总理维利·勃兰特领导一个委员会研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呼吁“争取世界的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一度发展到谋求南北合作谈判的高潮。 进入90年代,世界冷战结束,各国人民寄望于结束动乱,进一步发展经济,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伴随着世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调机制得以加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经济合作也得到发展;联合国组织、世界银行等全球性机构在协调国际经济秩序和帮助经济落后国家的经济技术文化发展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争取和平与发展,消除动乱和贫困,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完全可以这样说:目前正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社会发展首脑会议,集合世界100多个国家首脑,讨论大家共同关注的贫困、失业和社会和睦三大全球性问题,这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