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 1994年是“冷战”结束后的第三年,新旧格局交替的过程已经启动,但尚处于“过渡时期的初始阶段”。大的政治地震过后,国际关系和各国政策都进入了一个极其深刻而持久的大调整时期。当前国际形势的以下若干特点都是在这一大背景下产生的。 走向多极格局 1994年是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的一年,多种力量和多个中心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格局已初见端倪。其中,美国、日本、德国、俄罗斯和中国五个大国的走向尤为世人所关注。 严格说来,美国也是“冷战”的一个失利者。长期穷兵黩武和过度扩展使美国的实力地位相对削弱。1994年11月,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败北,就是“冷战后遗症”仍在困扰美国的一种表现。尽管美国经济在年内取得了增长约3.6%的成绩,选民们对克林顿政府实际上仍在推行“冷战”政策——“扩展战略”,而未能真正将重点转向医治美国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弊端深为不满。 日本和德国以日渐壮大的实力为后盾,加快了争当世界大国的步伐。在1994年9月的联合国大会上,两国都申明了充任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意向。 俄罗斯大国意识和民族主义抬头,力图摆脱危机,重振大国地位,潜力不可低估。 中国政局稳定,经济继续高速增长,外交空前活跃,“怎么样也算一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3页) 矛盾错综复杂 1994年,美俄矛盾有明显发展。俄不仅力图维护自己在独联体内的“特殊地位”,而且反对北约的“东进战略”,在12月1日举行的北约外长会议上,俄外长科济列夫突然拒绝在“和平伙伴关系”正式文件上签字,拂袖而去。与此形成一定反差的是,中美关系有所改善。5月26日,美宣布无条件延长对货贸易最惠国待遇。11月15日,两国首脑在印尼实现了第二次会晤。当然,中美之间仍存在严重分歧,美国提升对台关系和阻碍我国复关,都是美对华政策两面性的表现。 美日矛盾进一步凸显,日本在经贸谈判中对美说“不”,顶住美强大压力;而美德关系大大加强,7月克林顿访德之行宣告美德“特殊关系”的开始。 南北矛盾仍很突出。尽管作为一个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缩小,但由于发展中国家分化加剧,多数发展中国家更加贫穷和更加落后。 区域经合加强 除了双边经济关系的调整外,1994年比较重要的发展是,各国和各地区在相互竞争中也加强了彼此间的合作,欧、美、亚三大经济圈三足鼎立局面已基本形成。 欧洲联盟统一大市场正积极开拓新边疆,1995年初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建成欧洲经济区,东欧六国也已成为欧洲联盟的“联系国”。 1994年初开始运作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大力向南延伸。12月10日,在美国迈阿密举行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34个与会国一致同意于2005年前建成纵贯南北美洲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1994年11月15日,在印尼茂物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第二届非正式会议通过了《共同决心宣言》,宣布“不迟于2020年在亚太地区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这一目标”,标志着亚太地区多边经济合作已走上机制化的道路。 缓和但不安宁 1994年,世界安全形势继续朝着总体缓和而局部动荡的方向发展。 总体缓和主要是指大战的危险进一步减少,一些长期困扰世界的“战争温床”逐步降温。中东和平进程获得历史性突破。5月4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正式签署关于巴在加沙—杰里科先行自治的协议;10月26日,约旦又同以色列签署了和平条约,结束了持续46年之久的战争状态。朝鲜半岛的形势也有了转机。10月21日,朝鲜与美国就朝鲜核问题达成了“框架协议”,使双方的紧张对峙得以缓解。 然而,总体缓和并不能防止局部动荡,地区性武装冲突仍呈上升之势。据统计,1994年新爆发的武装冲突15起(如4至7月的卢旺达内战和12月的车臣冲突),较1993年还多出2起,加上过去延续下来的(如波黑冲突),目前世界上正在进行中的武装冲突多达38起。 当前我们正在经历中的世界格局大转换,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必然是长期的渐进的。因此,上述1994年国际形势的若干特点有可能在新的1995年内延续下来并不断演化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