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格局继续走向多极化 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目前,新的多极格局尚未形成,世界仍处在新旧格局交替的转换期。 其根据是:美国实力地位遭到削弱。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世界总额比重1967年为34%,90年代初为23%,这一下降趋势仍在继续。目前,西欧经济实力大体与美国持平,欧洲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与运转将进一步提高欧洲的经济和政治地位。日本90年代初经济实力为美的三分之二,日、美经济实力差距正在缩小。 美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下降。苏联解体削弱了美欧和美日之间的战略联系。西欧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欧共体决心以更强大的姿态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日本在经济上欲与美国一争高下的同时,加紧谋求政治大国地位。日、欧与美国的离心力增大。美国处理索马里、波黑等拉美以外地区冲突事件的能力下降。 冷战结束后,南北矛盾突出,美国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加重了南方国家的困难,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强烈不满,美国对第三世界的控制力与影响力受到削弱。 而中国经济繁荣,政治稳定,综合国力增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正在成长为世界多极格局中的重要一极。 上述一系列事实表明,在新旧格局转换期,世界主要战略单位将处于一超和多强发育阶段,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将加快发展,美国难以称霸世界。 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局部仍动荡不安 冷战结束后,从全球范围看,世界趋于和平与稳定;从局部看,不稳定因素在持续发展。 主要原因在于:两极格局解体后,作为世界战争根源的美苏争霸因素不复存在,世界战争的危险得以减弱。 但美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是当代战争的根源,它侵犯别国主权,推行新干涉主义,导致世界与区域不断出现紧张局势。 冷战时期形成的美苏争夺背景下的热点尚未消除(中东、海湾、阿富汗、柬埔寨),又出现了由民族、领土、宗教冲突引起的新热点(前南斯拉夫地区、前苏联地区、非洲部分地区)。 西欧、独联体内部政治力量急剧变化,政局动荡不安,独联体各国关系处于不稳定的调整之中。 世界大国与区域大国争夺势力范围的矛盾和冲突对区域稳定产生消极影响。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表现在:俄罗斯排斥西方势力,维护在原苏联地区的传统优势;西方国家和俄罗斯在东欧国家加入北约和波黑问题上的分歧与对立;美、日争夺亚太主导权的斗争;法、英、德控制欧洲联盟主导权的斗争和冲突等。 民族分离主义扩展。两极格局解体与超级大国衰落,为民族分离主义膨胀提供了历史性机会。苏联一分为十五,南斯拉夫一分为五,捷克斯洛伐克一分为二。这种分裂势头尚未停止。民族分离与国家分裂引起新的、更为复杂的各种利益冲突,并易在区域内形成连锁反应。 总之,世界继续趋于缓和,但世界战争的危险依然存在。新的热点有自身的发育过程,在短时期内难以解决。地区冲突不至于诱发新的世界大战,但会对世界和区域的和平与稳定形成冲击。 世界经济一体化加强,西方矛盾突出 世界经济开始低速增长,世界经济一体化势头高涨,发达国家间矛盾突出。 世界经济从1994年上半年进入良性循环。1993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高于1992年,但未超过2%;1994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约为3%(美国3.9%,西欧1.6%,日本0.8%,拉美2.8%)。 世界经济中地区集团化和全球化发展迅速。1993年1月,欧洲统一大市场(12国,3.7亿人口)正式成立。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生效,表明欧共体在20世纪末以前,实现统一货币、建立共同中央银行和形成紧密政治联盟的一体化计划已进入重要的实施阶段。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3.63亿人口)正式成立。同日,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瑞士和列支敦士登不在内)与欧共体共同建立欧洲经济区。1993年11月西雅图会议和1994年11月雅加达会议推动了亚太地区的经济联合进程。 历时7年之久的乌拉圭回合的全球贸易谈判结束,给世界贸易注入活力。拟于1995年正式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税贸易总协定,将监督乌拉圭回合决定的实施。预计在乌拉圭回合得以实施的10年内,世界经济每年将增加2800亿美元,2003年世界年收入将增加2300亿美元。 发达国家经济利益矛盾激化。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美、欧之间在农产品贸易问题上严重对立,数度使谈判陷入破裂边缘,后虽达成妥协,但矛盾并未解决。1993年,美元对欧洲货币升值导致欧洲国家货币抛售,减弱了外汇市场对欧洲国家货币的信心,德国在欧洲其他国家压力下连续降低利息,促成欧洲国家普遍降息。由于美元利息未降,引起美元需求旺盛,加重了欧洲货币危机,美、欧货币战一度激化。1994年夏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经济发展、就业和稳定汇率等重大问题上矛盾难以协调,未能如会前希望的那样达成实质性协议。美、日贸易战加剧,美国对日贸易逆差居高不下,双边关于贸易不平衡问题的谈判时开时断,冲突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