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体制瓦解后,亚太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均处在新旧格局变换之中。有一种看法认为,亚太地区格局的变化要比欧洲格局变化小得多。但是,一旦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亚太格局同样也发生了较深刻的变化,对这一变化与影响似乎不应估计过低。以笔者之见,苏联解体之后,亚太格局与态势的特征有以下各点。 一 亚太地区呈多极化趋势发展 苏联解体之前,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已初具端倪,即70年代末80年代初已形成“美苏中日”四角格局。苏解体后,俄罗斯取代了苏的地位。然而由于俄罗斯目前的不景气状况,它在短斯内尚无力在亚太有大的作为,国外事务主要精力集中于西方,不会过多插手与干预东亚事务。可以说,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和地位已降至二战以来的最低点。因此,当前亚太地区与其说是美日中俄四极格局,倒不如说是美中日为核心的三极格局,或三极半格局(俄为半方)①。 但是,这种格局只是目前的暂时状态。从发展趋势看,亚太地区格局在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将发生新的变化。笔者估计,90年代中后期,亚太将出现5极格局平衡发展的局面。除美日中原有三极外,俄国将逐渐恢复元气,上升为实际意义的一极。俄罗斯的一些学者认为,俄罗斯在短期内由于种种困难不大可能成为东亚的主要力量,但可以面对现实,充当保持东亚地区平衡的一个因素,以便在本世纪末成为东亚地区的一位“拥有全权的参与者”②。东盟也将进一步显露头角,成为亚太地区的另一个强劲的竞争新手出现并上升为一极,东盟中各成员国在短期内尚无力成为单独一极。但东盟资源丰富、幅员广大,总面积约305万平方公里,比印度面积还大,比欧共体约大一倍,总人口2.5亿,相当于欧共体人口的总和,国民生产总值已达3100多亿美元,已接近中国的水平,其出口额达1600亿美元,超过中国近1倍。1987年以来,东盟各国平均增长率达到7.4%。1990年,马来西亚的经济竞争力已取代韩国,在发展中国家名排第四。泰国、印尼也将赶上“四小”的发展水平,其经济活力和潜力在世界屈指可数。马、泰、印尼被称为“三小龙”。东盟已确定15年内将东南亚地区发展成为自由贸易区。最近东盟又提出把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都包括进来,创设“东南亚共同体”,并“极欲作为第四级而巩固自己的阵地”。③路透社评论称东盟是“未来亚洲的共同体”。在90年代中后期,东盟有可能与美日中俄并列为亚太的一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进入21世纪20-30年代,亚太地区多极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澳大利亚、印度、越南,将可能各自上升为单独一极,朝鲜半岛特别是韩国的力量不容忽视。韩国是亚洲“四小”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如果与北朝鲜合在一起其面积与人口则远远超过其他三小的总和。预计1996年韩国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产值分别达4920亿美元和1万美元。当前韩国造船、钢铁、汽车制造等已跃至世界前列。21世纪初南北方如能实现联合与统一,发挥各自的优势并取长补短,其经济与政治地位会迅猛变化,完全有可能成为亚太多元化结构中的一极。日本一报刊评论说:中国、日本、韩国和东盟四极结构“似将成为亚洲奔向21世纪的基本结构”④。韩国庆熙大学教授梁性喆也曾预言:统一后的韩国将处于新东亚秩序(即“风筝模式”,中日美俄处在风筝的四角)的中心位置,并“引导东亚的集体和平与繁荣”⑤。尽管梁先生对韩国未来地位估计有些过高,但对其在东亚的重要作用确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印度、越南均是人口大国,目前正处于改革和现代化的起步阶段,两国均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澳大利亚早已是发达国家,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雄厚的实力,必将发挥无可取代的作用。 二 在当今和21世纪最初年代亚太的多极化格局中,最为重要的战略关系是美日中三角关系。 对于这种战略关系,各方舆论与政界几乎是共识的。香港报界说:“总的说来,对当今的亚洲来说,至关重要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关系是中、日、美之间的三角关系。”⑥日本前首相细川访华时宣布中日美三角格局正式形成。新加坡外长黄根成在联大会上曾公开主张以美中日“小三角”取代美中苏“大三角”。⑦可以预见,在未来21世纪亚太多极化格局中,将以美中日三极框架为核心,其他各极则围绕这一核心互相作用,相互制衡。但是,现今和未来的新三角关系,则与冷战时期的旧大三角关系有着重要的甚至是性质上的差异。其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冷战时期是美苏两强抗衡对峙、争霸,彼此虽有合作,但以争霸为主。现今这种局面已不复存在,取代争霸的是协调与竞争,三个大国之间在政治、军事和意识形态有矛盾、竞争,甚至有对抗,但彼此又有密切的联系和依存。为了使矛盾、竞争不致于危及共同的利益,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则以协调为主旋律,彼此之间并非敌国或你死我活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竞争的主要战场已转入经济市场,斗争的主要形式是经济和科技。政治、军事上的斗争也主要服务于经济竞争。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认为,亚洲的走向取决于中日美的协调发展。他说:“中日美协调是一个支柱”,“中国、美国和日本这三个国家在东亚、太平洋握手,乃是历史的必然,这对亚洲与世界来说,是极为重要的。”⑧第二,冷战时期的大三角关系并非真正意义的三角关系,美苏是天平的两端,中国则是绝对不对等的一极,它只是加在美国这一端强有力的筹码。而今,美中日三角关系可以说基本上对等的或相对均衡等边的三角关系。当然,不能不看到,美国在三角格局中仍居相对优势。据种种迹象表明,美国在未来的10-20年之内在世界和整个亚太地区似乎仍居领先,世界包括日本在内的各个强国尚无足够力量取代美国的地位。但是,随着美国国力的衰弱,世界多极趋势的发展,日本、中国的地位则进一步上升。真正意义上的等边三角关系迟早会出现。第三,冷战时期美苏中格局阵线分明,而今美日中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存在明显的互动、制约、牵制关系,三者中任何二者均存在矛盾、竞争与协调、合作,三者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或轻易抛开另外两方,三者中任何双边关系均是另外两个双边关系的条件,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美国基辛格博士在《如何实现世界新秩序》一文中认为,美中日是“一个阵线不明的格局”,这个三角关系中“其中一方若想抛弃其他两方,都必然要冒极大的风险。”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