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超多强”,地区“多极并立”,格局转换进入新阶段。 局势可控程度提高 冷战结束三年以来,世界范围的剧烈振荡逐步减弱。原东欧、俄罗斯、中亚及邻近地区相继进入全面“转轨”和调整、磨合时期。原南斯拉夫等地局势呈现出“相持”状态。朝鲜半岛在美朝就核问题达成协议后,紧张局势得到明显缓和。柬埔寨“内战”战火复燃,但规模和范围受到各种限制。印巴冲突囿于外交战(军事威慑居第二位)。中东和平进程取得重大进展。非洲大陆(除卢旺达等少数国家外)动荡趋缓。海地等中美洲地区局势“有惊无险”。和平与发展更加成为世界的主要趋势。 “一超多强”的格局转换 世界正在加速走向多极化。尽管在未来相当长时期(10-20年)内,美国尚能雄居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但与其他强国之间的综合实力差距将缩小。日本、德国在世界舞台上将更多发挥作用。在亚太地区的多极格局中,美、日、中三角的地位更为突出。在欧洲则德、俄、美三角的地位更为显著。在世界其他地区,也呈现出新的多极化格局。事实表明,全球大格局(“一超多强”)和有关地区的小格局(“多极化”)构成了整体格局体系,世界格局“转换”(从两极到多极)的过渡期进入新阶段。 联合国作用增强 冷战刚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原来被两极冷战体制所制约的民族、宗教、领土、领海等矛盾在世界许多地区趋于激化。特别是东欧和原苏联等地区冲突频起。这时,美国以各种名义进行的干预并未完全如愿以偿。广大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战乱、冲突,致力于发展经济,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和有关地区性组织身上。日本、德国、俄国等大国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也纷纷推动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因此,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的“身价”便大大提高,地位日益重要。 推进“国际新秩序”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冷战后的全球呼声。近来的事实说明这不是不可能实现的。首先,美国的强权政治受到越来越多的抵制。在朝鲜核问题上,美国不得不作出让步。在索马里、波黑问题上,美国束手无策。在海地问题上,美国大施淫威,但不得不“见好就收”,“和平”解决冲突。在大国关系上,美日之间这对“不和睦的夫妻”越来越疏远,日本越来越分庭抗礼。美俄之间“蜜月已过”,俄国在外交上连连向美国施加压力。在美中关系上,美国不得不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脱钩。美国的霸权衰落趋势难以扭转,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势在必行。 第二,发展中国家不断强化自己在世界事务中的发言权,迫使发达国家不断作出让步。海湾战争以后,美国为了独霸中东,大幅度调整了美以关系,并迫使以色列向阿拉伯国家作出重大让步。巴以、约以签署协议,叙以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美国与伊拉克秘密接触等这些事态的出现与发展,充分表明了发展中国家在争取生存和发展、推动建立国际新秩序等方面的作用。 第三,亚太地区可能成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突破口”。尽管在亚太地区存在各种矛盾和冲突,但基本上维持了和平与发展的大局,并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心。在东盟、中国等共同努力下,南南合作、南北合作有了进一步发展,并推动了亚太地区乃至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与欧洲、中东、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相比,从总体上讲,亚太地区所见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合作呈现新气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亚太地区已经建成了真正的国际新秩序,而是讲它已“具有雏型”。 经济外交份量加重 当前世界主要国家的对外战略出现了重大调整。经济外交日益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对外战略的核心。最大的军事强国美国也不得不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经济利益。在对华政策上,美国从自身的利益着想,终于放弃了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挂钩的做法,表示愿意实现全面的关系正常化。在对俄政策上,美国把经济援助作为控制和支配俄国内外政策的首要手段。在对日政策上,美国不顾盟国的“面子”,严厉制裁日本(动用301条款等)。在对欧政策上,美国与法国等西欧国家在乌拉圭回合与欧洲大市场主导权上展开了殊死斗争。至于对其他中小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美国的经济霸权主义表现得更是淋漓尽致。其他各国也都把经济外交作为对外战略的核心,并据此调整国际关系,谋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推动综合国力竞争 1994年2月17日,克林顿正式公布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这是美国在放弃星球大战计划、空间站计划等国家级高科技项目后首先推出的头号高科技战略计划。西方国家纷纷效法,先后拿出了自己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现将把西方科技、经济发展带到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同时它将把综合国力竞争推到更加激烈的新阶段。 主要大国重新调整关系 鉴于主要大国力量对比的明显变化,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和调整。 一、中美关系。自1993年中美首脑西雅图会晤后,一度倒退的两国关系开始恢复,“竞争合作”的新关系已初露端倪。这对双方来说都不是一种权宜之计。相对来说,美国综合国力(包括“国际影响力”)继续下降;日本、德国、法国等大国正力图削弱美国在中国市场的占有额;而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这正是中美双方关系得以改善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