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3日,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斯诺登突然逃亡至莫斯科机场,为俄美关系添加一道新的互动“话题”,该事件的主角在一定程度上也变为俄美之间的“游戏”。 俄罗斯:斯诺登并非对抗美国的“利器” “不请自来”的斯诺登犹如烫手的山芋,让俄罗斯有些左右为难。显然,斯诺登案牵涉到了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几番周折,8月1日,这起轰动世界的事件以斯诺登获得临时难民庇护而告一段落。 事件发生后,俄罗斯就明确了不可能协助美国、将斯诺登扣留和引渡的态度;强调俄罗斯与斯诺登案毫无牵连,以此事攻击俄罗斯毫无道理。并且指出,斯诺登之所以滞留莫斯科机场,责任并不在俄罗斯,而是因为美国注销其护照使之没有合法旅行证件。 不过,俄罗斯也未“落井下石”,借机高调反美,而是把处理斯诺登案当作显示其改善俄美关系、“顾全大局”的平台。 斯诺登揭露“棱镜门”计划,对美国的国际形象无疑是一记有力的重锤,但普京对其思想、动机并未因此产生“天然”的亲近感。俄罗斯非常清楚,斯诺登行为的出发点是基于其个人对所谓“人权”、“自由”的价值观念,与俄罗斯反对美一超独大、霸权主义、争取俄大国利益不仅“殊途”,也未必“同归”,俄政府根本不可能影响和控制得了这种“反美”行为。况且,与斯诺登思想一致、助其逃亡的“维基解密”也曾“披露”过对俄不利的所谓“内幕”;现在支持斯诺登的“人权国际”等国际组织也曾指责俄罗斯的人权状况,攻击普京治理。 根据斯诺登个人经历和在美国国家安全局的工作性质看,他基本没有接触美国情报部门核心机密的可能。他所披露的“棱镜门”窃听行动,按照俄罗斯联邦安全官员的话说,对俄罗斯“并非新鲜”,因而,在情报“暗战”中对俄没有太大利用价值。 多年来,俄罗斯高度重视国际舞台的“人权”斗争,注意紧抓这个影响和认同越来越大的意识形态旗帜。俄罗斯不愿卷入斯诺登案过深,也是担心被视为把一个“维权活动”变为利己的“反美”活动,不愿被各种人权组织指责为“政治化”,有损其在国际人权斗争中的形象。 7月1日,普京曾以给小猪崽剪毛来形象地描绘借斯诺登案做文章的结果:除了引来一片喧嚣,俄罗斯并不能从中得到什么。 从另一个角度看,假如俄罗斯一直不向斯诺登提供帮助,斯诺登长期逗留机场隔离区的状况就会变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随着时间的推移,遭到国际舆论猛烈抨击的很可能就不是美国的“棱镜门”,而变为俄罗斯对人权的“践踏”、对生命和尊严的“漠视”。可见,俄罗斯收留斯诺登与其说是“给美国一记耳光”,不如说是为避免可能的麻烦。 相对于斯诺登个人命运,俄美关系当然更为重要,特别是2013年9月的20国峰会、2014年的索契冬奥会,都是俄罗斯近20年举办的大规模国际会议,普京十分看重这些显示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重要平台,不希望因某些插曲横生枝节。 正是基于这些考虑,斯诺登到俄后不久,普京就数次亲自出面,反复阐明不希望因此事影响俄美关系的态度,并就斯诺登可能留俄提出了条件:“他应当停止目前所从事的对我们的美国伙伴造成损失的活动。”普京明确地强调:“我们与美国存在一定水平的关系,我们不希望您(指斯诺登)的个人行为损害我们与美国的关系。”他还说,斯诺登抗议美国政府干预个人隐私,要为人权而战,“别捎带上我们,我们另有需要为之抗争的东西”。 对于俄方这种“高风亮节”,美国方面也予以一定程度的回应,在继续施压的同时,奥巴马表示,不愿因斯诺登一个人影响美俄关系,不会为引渡斯诺登费力折腾,美国与俄罗斯等国还有更重要的事务。同时,根据两国总统命令,俄罗斯联邦安全局与美国联邦调查局建立了联系机制,讨论有关处理斯诺登的问题。 在俄罗斯给予斯诺登临时庇护后,美国在“泄愤”之余还是留有一定的余地:奥巴马虽不顺访莫斯科,还是出席G20峰会;年初敲定的外长加防长会晤机制还是按计划恢复。而在这次2+2会议上,双方还讨论了为下次元首峰会准备的相关文件。 美国眼中的俄罗斯:既爱又恨 长期的战略利益和国际形势决定了俄美两国需要在所有层面和领域保持对话,包括双方有矛盾的领域。即使这些对话不能解决问题,也能释放双方的紧张情绪,缓解部分矛盾。双方也意识到,对抗会使双方都空耗资源,对双方都不利,无法全力应对新的挑战。 面对持续加快的多极化进程,不断出现的热点问题、地区问题,美国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或只与西方盟国一起应对。美国承认,没有与俄罗斯的积极协作,美国的安全就得不到充分保障;不考虑俄罗斯的态度、或者没有它的参与,就很难解决许多全球和地区问题。 俄罗斯同样意识到,美国仍然是其安全与发展最重要的问题。在经济发展遇到某些困难、政治稳定尚存某些问题的时候更是如此。同时,一些战略分析家认为,由于国际格局新的变化,以及美国战略重点转移,俄罗斯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较宽松的外部环境,抓住而不是错过这个机会,就能为俄罗斯在未来国际格局和新秩序塑造中赢得有利的战略态势。 事实上,在许多双边和国际问题上俄美之间确有一定的合作意愿,就一系列问题进行着较密集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