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结构调节法的概念及特征 产业结构调节法是关于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基本手段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宏观调控,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增长。 国民经济是一个整体,合理的产业结构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为此,国家必须确定产业结构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确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于战略产业以及其他产业规定必要的发展措施,对于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部门采取必要的调控手段,以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国家要充分培植各要素市场,但是市场的自然发育可能出现资源配置的盲目性,造成失误和浪费,这也需要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在自觉运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产业间的资源配置或对某些产业的组织形式进行干涉,指导产业的健康发展,以避免市场机制所可能造成的对国家整体利益的损害。可以说,无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本身,还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的建立,都有对产业结构调节的要求,而规定产业结构调节关系的基本准则就是产业结构调节法。 产业结构调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生产力问题。影响产业结构的因素又很多,随着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越来越复杂,对其发展趋势的预见和掌握需要有高度的科学性和风险意识性,这些都决定了产业结构调节法具有其特殊性: 1.综合性。产业结构调节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首要法律,其调整对象及调整方法都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特征。首先,产业结构调节的对象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涉及到资源配置、劳动力配置以及投资方向等重大的宏观调控问题,产业结构调节法的调整对象则是在以上重大宏观调控活动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些关系中主体多样、层次结构复杂、具有综合性;其次,由于调整对象的综合性,为实现产业结构调节法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的目的,必然要求采取综合性的调整方法,运用综合调控手段。 2.指导性。从立法结构上看,产业结构调节法应属于宏观调控法中的龙头法,它对于整个宏观调控立法具有指导意义。产业结构调节法所规定的立法目的和原则,以及它所建立的各项基本制度、调控手段等对于其它的宏观调控立法都具有指导意义,这也是由产业结构调节法调整对象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产业结构调节法实际上是协调价格、税收、财政、金融、外贸、计划等调控手段的综合性法律,它所涉及的都是直接的社会公共利益整体,因此,也必然对其他的宏观调控立法具有指导性。 3.协调性。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家及其政府的经济作用成为维护和保障有效的市场经济运行、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条件和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对产业结构的法律调整成为现代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内容,进而要求产业结构调节法成为协调市场调节机制与国家调节机制的重要法律之一。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国民经济增长后劲的强弱都涉及到多种因素,产业结构调节法正是通过科学地预测和决策来调控市场的运行,来克服市场机制的自发性、盲目性,来协调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协调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协调个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关系。 4.灵活性。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复杂,过去合理的产业结构可能变为经济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支持建立过去产业结构的基本理论也可能被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所摒弃,这就需要建立新的产业结构,寻求支持新产业结构的新理论。这些变化反映到法律上,就必然要求对原有法律进行修改或调整,以适应新的经济增长的需要。根据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的整体目标确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在立法上突出不同的调控方法是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又一特点。 二、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 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在整个产业结构调节法中的基本指导思想,也是产业结构调节法规范所必须遵循和贯彻的基本准则。它起着维系、保证产业结构调节法的统一、协调与稳定的作用。归纳起来,产业结构调节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决策原则 决策原则就是要求在国民经济管理中,根据经济预测和评价,提出选择方案,用系统的观点加以分析、比较,以选出最佳方案,由国家或政府对所选择的方案作出意思表示并对其负责。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产业结构方案的选择既重要又困难,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可供选择的方案很多,但确定方案的风险很大。战后英国工业以发展纺织、采矿、造船、冶金等传统部门为主,尽管这些产业原来有优势,结果都延缓了英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现代化步伐,这是选择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失败的例子;日本战后则由于选择战略产业比较正确而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决策的重要作用。 进行决策,必须要有科学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决策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要有大量真实的基础性资料和准确的预测评价,并非个人意志和主观臆断、不负责任的独断专行,也非朝令夕改、变化多端的土政策。决策一经作出,就必须落实,产生相应的法律效力。决策者必须对其决策行为负责,决策失误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