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综观当今英国哲学,哲学家们的研究兴趣似乎相对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心灵哲学成为最有影响的哲学 自80年代以来,心灵哲学日益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如果把当代英美哲学笼统地称作分析哲学思潮的话,我们可以说它走过了从逻辑分析,语言分析到心灵分析的路径。从出版的著作和论文,国际论坛和学术讲座来看,心灵哲学确实是英语世界哲学的热点。 心灵哲学(Philosophy of Mind)是研究心灵或意识的本质及其活动原理的学问。它以人的意识、智能为研究对象,其主要内容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身和心的关系;如何定义意识及意识的本质特征(意向性、内省性或私人语言等论证);第一人称和其他心灵的关系;其它创造物是否有意识?机器能否具有意识(人工智能)?什么是思维、情感、经验、记忆?心灵的各种功能到底是各自独立、彼此分离的抑或是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人的意识和语言的关系;人的意识和人的行为的关系;人的意志自由,人格同一性等等。心灵哲学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被英语世界哲学家们所共同承认的一些问题的领域。可以说它是一个交叉学科,它与认识论和行为哲学有一种部分重叠或交叉的关系,特别是它以认知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人工智能等学科为它的理论和方法论的依托。 其实,心灵哲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不是20世纪突然产生的一门全新的哲学。但是到了20世纪,特别是一方面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对于传统心灵理论和语言理论的挑战,促使人们对于心灵、意识的本质重新反省;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的发展,给哲学家们重新认识人的意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启示。从而使心灵哲学得到新的发展。 现代心灵哲学是从反对笛卡尔的二元论开始的。在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可以说一直是唯物主义占主导地位。例如在心身关系问题上,有逻辑行为主义(主要有Ryle);同一性理论(包括Type Identity theory,Token Idenfity Theory);功能主义(主要有Putnam Shoemaker,Lewis);消解性唯物论(Eliminative Materialism,以Churchland为代表)和唐纳德·戴维森的变异一元论(Anomolus Monism)等。当然,这些唯物主义学说都存在着各自的理论缺陷,都未能令人信服地说明意识的本质和活动原理,因而他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神经科学,期待这些科学的发展能给心灵哲学带来某种突破。 二、道德哲学和社会政治哲学日趋繁荣 在60年代以前,分析哲学过于强调逻辑分析、语言分析、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问题,对于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不太重视或瞧不起,似乎它们不是纯哲学。从60年代开始,R.M·赫尔把语言哲学运用于道德理论,这对于伦理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70年代以后,一方面美国的道德哲学家约翰·罗尔斯(《正义论》的作者)和麦金太尔(《德性之后》的作者)的学说在英国哲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英国也有一大批道德哲学家涌现出来,如约翰·麦吉(John Magee,作品有《伦理学》),贝尔纳·威廉斯(代表作有《伦理学和哲学的范围》)和德里克·帕菲特(代表作有《个人和理性》)等人。 目前在英国最有影响的伦理学思潮是关于“后果论”(Consequentialism)和“功利主义”的讨论。后果论的基本观点是,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价值,或者说一个行为的价值完全来自其后果的价值。因而我们应该做任何有最好结果的事情。“功利主义”是“后果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对于古典的功利主义来说,所谓“最好的结果”,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快乐而减少痛苦。但是,“后果论”比“功利主义”的含义更广。首先,它不仅将利益或好处局限在快乐或欲望的实现和满足上,而且使“善”或“好”的概念更宽泛了,它既包括谨慎的善,又包括道德的善;其次是“结果”或“后果”的概念更宽了,它包括构成个体历史的事务的任何状况。后果论认为,道德上的禁止或许可来自于对后果中善(好处)的量的大小的判断。后果论者将以一切可能的方式去促进善。 后果论的观点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批判,例如德性伦理学认为德性是第一性的,德性是说明幸福、责任和实践理性等概念的基础。它认为“我应该做什么?”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应该问“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它力图说明有德性的行为者是怎样思考的,而不是根据后果去判断行为。道义论(Deontology)则既反对后果论把达到某种最佳后果的观念作为伦理学的基础,也反对德性伦理学把某种德性作为伦理学的基础,而主张伦理学应建立在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之上。人的生活的最主要的方面应该由不可打破的道德规则来支配。即使打破了它们有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我们还应坚持这些铁的道德规则。 “后果论”虽然是60年代以后出现的新名词,但其内容并不是新的,实际上是功利主义思想以其现代的形式出现。这可能和各种现实的社会需要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政府决策的需要相关。应用伦理学、商业伦理学都是因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应运而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