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主办的“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5年6月1日至5日在上海举行。来自比利时、葡萄牙、日本的专家学者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专著的作者及有关研究人员参加了研讨会。与会学者对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重新认识,对有的问题加深了理解,达成了共识。 一、关于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的方法问题 比利时卢汶大学让·拉德利埃教授认为,两种哲学的比较,必须涉及到哲学与文化的关系问题,这是比较的基础。现在的状况是,哲学与文化相分离。造成分离的原因是,哲学把寻求普遍性、一般性当作自己的目标;而文化则呈现为多样性。因此,哲学与文化产生冲突,哲学排斥文化,使哲学成为外在的东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拉德利埃认为,人类生活就是文化的框架,人类所有的活动包括宗教、意识、伦理等等都是文化。失去文化根基的哲学,不能真正反映世界面貌,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但是,哲学并不等于文化,拉德利埃站在现象学和释义学的立场,通过对意义产生的过程的阐述,来说明哲学和人类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的关系。他指出,进入有意向的人的活动中的那些事物,总是作为人的一种工具,或具有某种功用而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这便是事物间的指向关系。把这些指向关系提示出来就是意义,而人的活动则是意义产生的基础。哲学就是去发现正确的方法,引导人们走向真实可靠的生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智慧、是理解、是和谐、是启发、是洞察力、是平和的心境、是正义、是真理,等等。 比利时卢汶大学名誉教授弗洛莉娃则依据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作为不同文化、哲学比较研究的基础。她认为,人的身体是同时包含被感和感知两种功能的实体,这种功能称为感应性(affectivity)。人的五种感觉以及时空,都是在对感应性反思基础上展开出来的。在感应性中,被感和感知不断调整,以期趋利避害,达到生存的目的。这种理论应用到文化、哲学的比较研究中,是把不同文化共同体之间的交往看作一个类似于感知和被感的过程。她认为,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容易理解一种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交往中首先注意的是哪些方面,以及如何进行交流,文化交往的结果必然会在多样性的基础上达成某些一致性。 “意义问题”是东西方哲学比较研究中一个重要而基本的层面,会议对哲学应扎根于文化和生活这一点取得了共识。但对其中某些问题,与会者认为应进行深入探讨,拉德利埃教授对于哲学的表述,表明西方哲学在探寻不同于传统的方向,但他同时又肯定哲学应当寻求普遍、一般,这反映出传统哲学对他的影响。传统哲学突出的特点之一是它的逻辑性,普遍、一般作为相对于特殊、个别的范畴,都是逻辑的语言。拉德利埃认为,如果哲学不讲普遍性,那么交流也不可能了。但有人指出,哲学的最高境界恰恰是不能用语言、尤其是逻辑的概念交流的,因为那是人自己的一种亲身感受或体验;它也不能用一般、普遍那样的语言去描述,一旦描述出来了,它就成了知识而不是智慧,禅宗哲学就是一个例子。这里又涉及到了哲学究竟是知识还是对智慧的追求这样一个古老的问题。 二、关于比较哲学研究的视野问题 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今道友信从生圈伦理学(eco-ethics)的角度为比较哲学研究开辟出又一片视野。他在《生圈伦理学的认同比较研究》论文中,对生圈伦理学下了定义,他认为生圈伦理学既不是环境伦理学,也不是生态伦理学,它是广泛意义的人类伦理学。也就是说,它不仅包括人的自然生存环境,而且包括文化和技术在内的伦理学。他比较了东西方哲学传统两种不同的认同形式,认为西方重个人认同,东方重集体认同。这种不同方式蕴含着的哲学意义是什么呢?今道友信认为,东方集体认同的危险是从个人心理上放弃道德责任,导致国家主义、功能性集体主义等等,因此,这不是一种精神认同,只是一种功能性认同。而西方人的个人认同心理则导致个人主义,社会生活涣散。在每个人身上,存在着两种个人主体,一是作为公众生活领域中的集体认同的功能主体,另一个是私人生活中个体认同的个人主体。东方人往往将其真实的个体认同主体融化于品诗、绘画中,而从公众领域逃离出来。这样人们可以发现自我完善之路,却无补于社会。西方人则不论从公众领域还是个人内心都倾向于个体认同,但在高度技术化的社会,集体认同愈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比如,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拥有核能源,而作为集体认同的社会就可以拥有它。在技术伦理领域,可能某些社会中的个人会反对一般的伦理原则,但又不得不接受社会成员所必需接受的原则。因此,当代技术化社会中的道德观更接近于东方的两种主体:作为公众生活中的集体认同和作为个人生活中的个人认同。但当代的集体认同,不同于东方传统中的功能性集体认同,它需要加上作为私人生活中的个人主体的积极参与社会的认同,需要进行个体反思所达到的自觉认同。也不同于西方的不注意社会集体功能的纯个人认同。现代集体认同应当是建立在个人认同基础上的新的集体认同,这种认同包括个人与集体,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个人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在关系中实现认同。这种新的认同视野应当从语言学领域,人的本体结构,逻辑的观察,宇宙的范围等几方面进行研究,以造就出一种共生集体认同关系,并同时在精神活动中表现出个体认同。这种新的认同是人所独有的,具有人类文化意义的新的哲学视野。日本清泉女子大学的桥本典子教授指出,从日本古代神话中考察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有价值的语言的转换是通过“间”(Ma)完成的,“间”既是时间距离,也是空间距离。间即关系,意义在关系中产生。因此,哲学研究必须注意研究关系,这是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哲学发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