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主义是从新实在论中分化出来的一支哲学流派。这派哲学家由于他们不苟同于新实在论者为克服“自我中心困境”而提出的“直接呈现”说,独辟蹊径形成了独具自身风格的哲学思想。这个流派虽然在整个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影响不是很大,但他们对“自我中心困境”问题的克服,是有重要意义的。 自然主义主要通过对认识关系的研究和对认识来源问题的分析,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下面着重从这两方面作出说明。 一、自然主义通过对认识关系的分析,提出了主观歧途的思想 培里等新实在论者在批判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时,曾指出唯心主义者由于把认识关系绝对化了,因而导致了唯心主义哲学不可克服的“自我中心困境”。自然主义者沿着新实在论者所指导的方向,进一步分析了唯心主义者把认识关系绝对化的过程和实质。这主要表现在自然主义者菲布尔曼的主观歧途思想中。 菲布尔曼认为,历史上许多哲学家在研究哲学问题时,不是从客观世界入手,而是从一种特定的认识关系入手,去认识世界;不是把认识关系当作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关系,而是把它绝对化。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主观歧途”。所谓“主观歧途”,菲布尔曼解释道:“大多数欧洲哲学家曾经试图从内部来看人,把人看作是一种和他的背景大不相同的东西,而不是把他看作是那种背景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把这种欧洲的观点叫做‘主观的歧途’”。① 1、主观歧途产生的过程及其实质 菲布尔曼认为不是在哲学发展的一开始就出现主观歧途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他认为古希腊人在研究世界时,是从整个世界出发的,把人看成是整个世界中的一部分。希腊人不因为人有理性,就不把人看成是自然的动物了。在菲布尔曼看来,从前苏格拉底时期一直到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哲学家们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但希腊哲学中自从出现了斯多噶哲学、伊壁鸠鲁学说以及怀疑论,便开始形成了主观歧途的思想,菲布尔曼把它称为“主观歧途的第一次扩展”。因为这些哲学家不是把目光投向客观世界,而是投向了主体自身。他认为不同的哲学家,由于对主体认识的不一致,因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不一致,这就形成了各个不同的学派。 在菲布尔曼看来,由于晚期希腊哲学家开辟了主观歧途的先河,紧接着这种发展的趋势就一发而不可收了。随着主观歧途的第一次扩展,接踵而至的就是主观歧途的第二次,第三次扩展。菲布尔曼认为,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形成,便是主观歧途第二次扩展的标志。这次扩展具有根本的意义。它在希腊人的自然世界之外又增加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这个超自然的世界足以威胁整个人类的地位,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的内心世界。人不仅是尘世的一部份,而且还有一个从肉体中拯救出来的灵魂。第三次扩展是由于实验科学兴起而造成的。菲布尔曼认为这次扩展意义更加重大。由于天文学的建立,人们对宇宙的了解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在观察无限的苍穹之时,人们便发现了人类的渺小,油然而生一种恐怖感。菲布尔曼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恐怖感的产生,才导致了哲学家们越来越强调人的意识及其价值,强调自我的觉醒。从此以后,自我便成了与哲学家不可分离的影子。在哲学家的头脑中不知不觉地形成了这样一个看法:只有当一个人具有认识,他才能谈论认识;只有当外部世界呈现在人面前,他才能谈论外部世界。菲布尔曼认为,即使一个人想冒险地向外观察,他总是站在门槛上的某个位置上来进行观察,他必须停留在一个便于退回内心世界并关上内心世界门户的位置上。 主观歧途的实质是什么呢?菲布尔曼曾作这样的解释:“它假设对人的了解是了解世界的必要条件,因为只应该把世界了解为人的认识的延长。”②从他对主观歧途发展过程的说明,我们便可以看出,菲布尔曼所说的第三次扩展实际上说明了人对人的认识的影响,人的认识对客观世界的影响。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关系和价值观决定了人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价值观和认识关系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人的认识方式就逐步从“对外的认识”走向“对内的认识”。菲布尔曼分析了认识方式这种走向的原因。他认为,由于认识中的经验是主客体的统一,主体在一端,客体在另一端,认识这种性质本身就蕴含了导致两种认识方法的可能。第一种认识方法是尽可能了解认识中的客体的方法;第二种认识方法是尽可能了解认识中的主体的方法。他认为这两种认识方法分别被科学家和主观歧途哲学家所采用。前者采用了第一种认识方法,后者采用了第二种认识方法。菲布尔曼认为,科学家研究的目的是认识物质的客体并揭示物质客体作用的规律性,而主观歧途哲学家认识的目的只是揭示出认识中主体的性质。这就造成了两种认识方法的矛盾性。他认为笛卡儿和存在主义的思维方式就是主观歧途的典型表现。在笛卡儿看来,自我的实在性是通过精神对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可而被肯定的;而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个人存在的实在性,人作为一种自我超脱的主体的实在性是通过从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这种必要性中产生出来的自由感而被肯定的。在菲布尔曼看来,只有第一种认识方法是正确的。第二种认识方法由于它用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代替了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而它是科学所无法接受的。 2、对主观歧途思想的批判 菲布尔曼提出主观歧途的思想,实际上想说明以往的哲学们不是把认识关系仅仅作为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而是从特定的认识关系出发,把由认识主体通过认识所揭示出来的东西当作研究的对象。不是把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客观世界当作哲学研究的内容,而是把认识的结果是否符合主体的性质、是否符合认识关系的性质,当作是哲学研究的内容。这种哲学必然会导致一种主观主义,陷入“自我中心困境”。为了超越这种困境,菲布尔曼对主观歧途的思想作了批判; ①主观歧途的思想把认识关系绝对化了 主观歧途的思想是从固定的认识关系入手去认识世界,这样就把整个世界片面地划分为两种世界,即主体世界和客体世界,最终无法解释两者的统一。自然主义著名代表塞拉斯认为,由于笛卡儿和洛克把人对事物的认识概念看成是先于经验,因而就造成了他们不可克服的困难。“笛卡儿是通迂回的道路,借助于关于‘上帝’存在的虚构的合理证明和接受上帝不是骗子的假说来达到物质世界的。洛克以半实用主义的方法回避这个问题:我们好象感觉着事物,我们的概念在某些方面与事物是相似的。”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