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着重立足于对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的分析,来说明它对“自我中心困境”的克服。 一、逻辑经验主义者对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 逻辑经验主义是当代西方科学主义思潮中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这个流派的代表者们主要是从保证认识过程的科学性这一点出发,去克服“自我中心困境”的。 “自我中心困境”的实质,就是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带有不可克服的主观性。唯心主义者错误地利用了这种主观性,并从认识论到本体论作了不恰当的跳跃。克服认识过程的主观性是逻辑经验主义者始终追求的目标。他们批判了带有“自我中心”性质的主客体认识关系,想超越这种认识关系,把哲学建立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通过确保认识过程的科学性,去实现哲学的科学性,从而最终想使哲学摆脱“自我中心困境”。 在逻辑经验主义者看来,“自我中心困境”表现在认识关系上,就是一种“唯我性”。也就是说,认识过程始终摆脱不了“唯我”的特性。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石里克和卡尔纳普,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这种“唯我性”。石里克认为唯心主义者所以陷入“自我中心的困境”,其根源就在于它错误地把经验事实的“自我”的独一无二的地位,误认为是一个逻辑的、先天的真理。其实唯我主义说“实在是我的感觉”,这并不是一个实在的命题,只不过是一个“空洞的实在”,是同语反复。他认为只是由于唯我主义者把“为‘我’所有”这个短词加到一切对象的名称上去,才造成了“自我中心的困境”。 石里克指出逻辑经验主义与唯心主义哲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避免了“自我中心困境”。他认为逻辑经验主义始终坚持一种反唯我主义的态度,逻辑经验主义所坚持的感觉材料或经验事实,完全是中立的,它不需要事先假定一个“主体”、“自我”、“我”或“心灵”。石里克说:“最应当着重强调的事实是:原始经验是绝对中立的,或者象维特根斯坦偶尔提到的那样,直接感觉材料是‘没有所有者的’。因为真正的实证主义者(以及马赫等人)否认原始经验‘具有用第一人称’这个形容词来表示的、作为一切特定经验的‘特征的那种性质或状态’,所以他们不可能感到‘自我中心困境’的严重,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困境是不存在的。在我看来看到原始经验不是第一人称的经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采取这个步骤才能使哲学上的许多最深奥的向题得以澄清”。① 二、逻辑经验主义者确定了认识的科学性,以此保证认识结果的真理性。 逻辑经验主义者亨普尔认为,逻辑经验主义的主要目的在于就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提出一种清晰而精确的经验主义理论。“逻辑的证实”和“经验的证实”便成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 1、立足于逻辑去说明哲学的普遍有效性。 克服“自我中心困境”的关键之一,就在于如何保证认识的科学性。逻辑经验主义者通过逻辑证实经验的可靠性,来促证认识的普遍有效性。 ①、逻辑是经验证实的标准 逻辑经验主义的理论来源于弗雷格和罗素。弗雷格批判了19世纪盛行的一种心理主义的哲学思潮。这种思潮把逻辑当作一种思维艺术,把逻辑规律归结为经验的心理活动的规律。他们认为要理解概念的意义,就必须对运用概念时头脑中的“内在的”、主观的过程进行研究,以寻求其组合的规律——逻辑。弗雷格认为哲学逻辑研究应该“始终把心理的东西和逻辑的东西,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严格区别开来”。②从而他从研究主观的心理状态(感性、知性和理性)走向了对公共的、可交流的客观知识的研究,即从对观念的研究走向了对语言的研究,从对精神领域的研究走向了对业已存在的客观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形式的研究,特别是对意义的研究。 弗雷格从研究数学入手,去反对心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观点。数学历来被认为是一种严密的科学,数学知识是必然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弗雷格认为,数学知识既然是必然的、准确的和普遍有效的,它们的基础就不可能是个人心理的或经验的,因为心理的和经验的东西没有客观的必然性和有效性。那么数学的基础何在?他认为在于逻辑,因为只有逻辑才具有绝对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数学是一种演绎科学,是建立在公理、定义、定理和推论规则之上的演绎科学和演绎系统。欧几里德几何学是公认的演绎系统。弗雷格主要研究算术,认为算术虽然是一种数量科学,但作为具有必然性的科学,也必须是一个演绎系统。他努力把算术建立成为一种演绎系统。 弗雷格从对数学基础的研究,试图把数学归结为逻辑。他认为数学的概念就是逻辑的概念,数学的规则就是逻辑的规则。由于他把数学归结为逻辑形式,于是他一方面努力研究数学的逻辑,或找出数学表达式的逻辑形式;另一方面,他主张算术的符号语言必须扩大成为逻辑符号,致力于把数学表达式完全逻辑符号化,把自然语言符号化,创立纯形式语言。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哲学。 罗素认为逻辑是哲学的本质。在他看来,数学知识的必然有效性在于数学的基础或实质是逻辑。哲学要研究知识,就必须研究知识的逻辑实质。逻辑是一切知识的确定性的基础,哲学研究就是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经得起逻辑分析的知识才是真正可靠的知识。用分析的方法研究知识或哲学问题,他认为这是他对哲学实行的一次革命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