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胡塞尔主要是从非积极方面来理解主体性,即把它理解为个人性、唯我性、自为性、自在性、单一性等。正因此,他要把主体性改造为主体间性。主体间性在他那里意味着群体性、社会性、互为性、共在性、共同性等。他称主体间性为“自我共同体”、“主体共同体”、“我你综合体”、“共在主体性”等。主体间性学说是胡塞尔在对其生存时代的各种现实危机长作忧思之后对改善人类生活世界的理性呼唤。 就主体性概念本身而言,黑格尔主要是从非积极方面来理解的。他的这种理解为其后的哲学家们对这个概念的运用规定了方向。对于叔本华,主体性就是意志的个体性、随意性、任欲性、自私性、偶然性、变动性等。对于费尔巴赫,主体性就是个人性、唯我性、自身性、自在性、自为性、排他性等的一个不受欢迎的替代词。其他康德后学和黑格尔后学以及新康德主义者和新黑格尔主义者也大致都是朝着黑格尔规定的方向去迎逆主体性的。胡塞尔也是朝着这个方向走去的,但与其他哲学家不同,他不是简单地拒绝或被动地接受这个概念。他既接受这个概念,也改造这个概念。改造方式是独特的,那就是:让主体性化入主体间性。胡塞尔对主体间性问题是如此重视,以致他在其哲学生涯的后半期(1910-1938)中一直思考着这个问题并写下数以千页计的手稿(现已被编纂为三大卷《论主体间性现象学》出版),另外,在其晚年写就的两部重要正式出版著作《笛卡尔式的沉思》和《欧洲科学危机与先验现象学》中对这个问题也多有论述。这里将根据这两部著作简述一下他对作为概念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理解或解说。 一、胡塞尔对主体性的理解 上面已经指出,胡塞尔也是从黑格尔无意中规定的方向来理解主体性的。主体性对于他来说主要意味着个体性、个人性、唯我性、自身性、自在性、单一性、单面性等。主体性被分为经验主体性和先验主体性,但由于先验现象学只研究经验内容被“搁置”的先验对象,因此胡塞尔往往只提先验主体性。如“先验主体性的普遍的合本质的结构形式”、“作为意义和存在进行构造的先验主体性的范围”、“先验主体性的单一的绝对的具体”、“先验主体性的意识生活”、“先验主体性的自我客体化”等等。在胡塞尔的著作中,主体性受到这样一些名词、介词和形容词限制:“个人的”、“单纯的”、“纯粹的”、“个体的”、“单一的”、“异己的”、“构造着的”、“认识着的”、“体验着的”、“主导着的”、“纯粹自为存在的”、“在自在存在中的”、“意识”等。由此可见,胡塞尔对主体性的理解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的思维没有跑遍这个概念的全部范围,另一方面他的思维又越出了这个概念应有的范围。这明显地表现在他把主体性当作意识,还有自我以及心灵,即当作主体。 如果说胡塞尔对主体性的合概念的理解大多暗含在字里行间而较少明确的表述,那么他把主体性当作自我、心灵、意识的情况却总是彰明昭著的。随着普遍的(括置),先验主体性作为沉思着的自我(Ego)迈向光天化日,这自我显现为一切一般存在者的绝对的终极的前提,这自我不再显现为世中人,而显现为这样的自我,在其中这个人就象一般世界一样具有存在意义;构造问题包括整个先验主体性,因为自我的自为存在(Für-sich-selbst-sein)也是一个构造问题。①对于心灵,对于主体性(既作为个体的,作为单一个人和单一生活,同样也作为社会历史的,作为最广义社会的),自然科学方式上的客体性简直就是一个悖谬;在意识主体性中,世界,科学世界同日常直观世界一样,为我们所认识,产生其存在效用。②胡塞尔还常在主体性与世界之间建立起类似于心灵与物体或意识与对象之间关系的联系,这其实就是把主体性当作主体。精神科学是关于处在其对为它显现和推动它去行动与忍受的世界的意识关联中的人类主体性的科学;客观科学径直把世界变为题目,精神科学则把作为对之起作用的主体性的世界的世界,把主观地获得的世界变为题目。③把主体性当作自我、心灵、意识,当作与客体世界相对的主体世界,这使主体性退回到它获得自在性以前的状态。对主体性的这种理解并不能为胡塞尔用主体间性改造主体性提供直接导因。 二、胡塞尔对主体间性的解说 直接导致胡塞尔用主体间性改造主体性的是他对主体性的合概念的理解。既然主体性对他来说主要意味着个体性、个人性、单一性、单面性、唯我性、自身性、自为性、排他性等,那么可想而知,与之相对的主体间性便意味着群体性、人类性、普遍性、共同性、社会性、统一性、互为性、共在性等。先验现象学只涉主体性中之先验者,同样只涉主体间性中之先验者。胡塞尔为先验主体间性取了不少别号异名,如“自我共同体(Ich-Gemeinschaft)”、“单子共同体(Mona-dengemeinschaft)”、“交换共同体(Wech-selgemeinschaft)”、“生活共同体(Le-bensgemeinschaft)”、“主体共同体(Subjektgemeinshaft)”、“我你综合体(Ich-Du-Symtnesis)”、“我们综合体(Wir-synthesis)”、“单子群(Monadengruppe)”、“单子全体(Au der Monaden)”、“同在主体性(Mitsubjektivitit)”、“大全主体性(Ausubjektivotat)”、“普遍我们(Au yemeines wir)”、“先验我们(Transzendentales Wir)”等。这种先验具体中的共同体[指交换共同体]自然适应-相应的公开的单子共同体,这单子共同体我们把它标明为先验主体间性(hatersubjekt-ivitat);任何这样的单子群都A priort(先验地)作为主体间性的统一和也许任一跟另外的、正缺乏的、看上去可能完全另样的世界的实际共同关联之统一;先行于任何世界客体性并承载它的自在第一存在,就是先验主体间性,以不同形式共同化的单子全体。④主体性只有在主体间性中才是其所是:构造性地起作用的自我,这对于“自我”观点意味着特定自我和另一自我的初始的综合体、我你综合体和同样但更复杂的我们综合体的新题目;在某种方式上这又是一种生成,即自我之极的共时性的生我,或换言之,每个自我都在其中自知的、个人的(纯粹自我的)境域(Horizont)的构造的生成,这境域是作为一切自我主体的“空间”的普遍社会性(在此意义上也是“人类性”);但主体间性综合体自然与一切人都有关;为一切人的、主体间地同一的生活世界(Lebenswelt)充当显象多样性的意向性“索引”,这联结在主体间综合体中的显象多样性就是[一切自我主体的]境域,通过这显象多样性,一切一切的自我主体都向作为联结在普遍我们中的一切活动等的场所的公共世界及其物看齐。⑤在世界本身和于先验生活中进行构造的主体性的世界之间的先验的相关,作为在先验主体间性(作为极之理念
)的生活共同体中恒常标明和保持自己的世界,不是在世界中自身迷失的、谜样的相关,在先验主体间性的具体中,在其普遍生活联结性中,存在着名为世界的单极系统;我把自我主体的同根共同体进而认作绝对地起作用的主体共同体,客体世界由这主体共同体的交流性的意向性的成果构成。⑥由上可知,对于胡塞尔,主体间性也是一种主体性,不过不是单一自我的主体性,而是全部自我(我们)的主体性,是大全主体性、同在主体性;主体间性意味着共同性、综合性、统一性、普遍性、社会性、人类性、共时性、同在性、交互性、联结性、世界性、全体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