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本文对亚里斯多德和康德的范畴表进行了比较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得到下述启示:1.应当如何看待哲学范畴在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中的作用。2.应当如何从各门科学中去提炼哲学范畴。3.现代哲学范畴体系应当如何建构。 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和康德和范畴表是哲学史上建立哲学范畴体系的两次有益的尝试。研究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我们理解哲学范畴体系的历史演变具有启示性的作用。 一 亚里斯多德在哲学史上是第一次使用“范畴”一词的。但他并没有给范畴一词下一个精确的定义,他只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范畴的。他认为,一方面范畴乃是词义的最高的种,或是现实陈述的种;而另一方面,范畴乃是存在的规定性之最高的种。由此可见,在他那里,范畴一方面具有语法和逻辑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但在他看来,这两个方面又是一致的,因为词义或宾词的种也就是存在本身的种。“主要诸‘是’的分类略同于云谓的分类<范畴>,云谓有多少类,‘是’也就该有多少类。”①这也就表现出亚里斯多德的逻辑是把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混淆在一起的,而且处处显示出客观逻辑来。正因为如此,他丝毫不怀疑范畴的客观性,这种客观性也就在于范畴是表示物质世界的实体、性质和关系。这是范畴本体论意义的一面。 另一方面,亚里斯多德的范畴是宾词化的理论。在他看来,范畴乃是最大的谓语,它总是最一般和最能表述任何命题对象的东西。因此,他的范畴又是和语法密切相关的。“斯多葛派首次在亚里斯多德的范畴和古希腊语法成份之间建立了明显的平行关系。”②学术界有人认为与其说亚里斯多德给出了范畴表,还不如说他给出了一部语法目录。我们认为更实事求是的说法是,亚里斯多德的范畴是建立在语法基础上的,但它们并不等于语法。因为他十分强调范畴的本体论意义。 亚里斯多德丝毫不怀疑范畴的经验来源。在他看来,这是不言而喻的。在他现存的所有著作中均没有关于这个问题的论述。这也是和当时人类认识发展水平相关的。亚里斯多德代表了人类对客体认识的最高阶段,对主体的认识已有所意识,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展开。 康德对范畴作过界说:“(一)此类概念须纯粹而非经验的;(二)此类概念须不属直观及感性而属思维及悟性;(三)此类概念须基本的又须严密与引伸的或复合的概念有别。”③康德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理解范畴的。他把人类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阶段。而范畴指的是知性范畴,其作用是规整感性直观材料,从而形成先天知识。他认为“吾人除由范畴以外不能思维对象。” 但是,康德把范畴看成是知性所固有的,是人对自然的规定。同时,它们只适用于感性直观。这样他就给范畴一种本质上主观的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康德曾给‘逻辑规定’以本质上主观的意义。但是思维规定却有客观的价值和存在。”⑤ 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范畴实际上指的是抽象的普遍性和抽象的共同之点。而康德就明显地表现出他努力摆脱这种抽象的普遍性的倾向。但是,他把理性的普遍性和感性的具体性机械地外在地结合起来。他把范畴看成是先天的形式,认为要具体化就必须加进感性直观材料,“就像用一绳子把一根木头缠在腿上一样。”这丝毫没有增进理性的具体性。因此,康德的范畴仍然是形式的。 康德反对把范畴看成是来源经验或是造物主。他认为“欲自经验引伸此等概念,那么悟性概念归之于纯然经验的起源之一切尝试,皆属徒劳无益之举。”⑥在某种意义上,即在先天的和规整感性材料的能力的意义上,康德认为范畴来源于自我。 康德认为他在认识史上实现了哥白尼式的革命,把从前以物为中心的认识论转变成以人为中心的认识论。在他的先验逻辑中,他强调的是认识的能动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自我意识中。自我意识是指纯粹统觉的综合统一。康德认为它“乃是人类知识全范畴中最高之原理。”⑦因此,“故统觉之综合统一乃最高点,吾人必须将悟性之一切应用,以至先验哲学皆须归属此点。”⑧由此可见,他用自我意识来说明先验逻辑的一切,甚至包括范畴的起源。 康德用先验的自我意识去“吞并”和“消融”感性材料,以形成先天知识。而在形成先天知识的过程中永恒地包含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作用又是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范畴成了自我意识与感性直观联系的方式。由此可见,自我意识成了范畴的基础。 黑格尔对此发表了许多的评论。在《哲学史演讲录》中他说到“康德哲学的一般意义在于指出了普遍性和必然性那样的范畴,……是不能在知觉中找到的;这些范畴在知觉之外有着另外一个源泉,而这个源泉就是主体,在自我意识中的自我。”⑨黑格尔认为康德从自我推导出范畴,这是康德哲学的主要原则。列宁对此也发表了评论。“在康德看来,范畴不过是从自我意识中产生出来的规定。”⑩ 与亚里斯多德不同,康德之所以会花费大量的篇幅来论述范畴的来源,这是和整个认识发展史相关的。康德处于思维对自身反思的阶段,因此范畴的起源就成为康德哲学的中心议题之一。 二 康德攻击亚里斯多德的范畴表是“拼凑”和“触处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