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源上讲,“怀疑”(skepsis)一词来自动词skeptesthai,指“考察”、“检验”、“调查”、“寻求”、“思考”等等。“怀疑者”(skeptikos)原指“探究者”或“研究者”,是和“哲学家”在同等意义上被使用的。该词专门用来指称某种哲学运动,在希腊哲学史上还是比较晚的事情。生卒于公元前后的斐洛仍然把该词作为“哲学家”的同义词,并没有特指某种哲学思潮。直到公元二世纪中后叶,《阿提卡之夜》的作者奥留斯·盖里乌斯才第一次把“怀疑者”或“探究者”当作专有名称,指皮浪主义者和以阿尔克西劳、卡儿内亚德为领袖的第二期、第三期柏拉图学园派。塞克斯都仅用这个术语指皮浪主义者,把学园派排除在外,理由是“皮浪比其他先哲都更为突出、更为彻底地置身于怀疑主义”,而学园派属于柏拉图传统,他们挂着皮浪主义的头,贩卖的却是柏拉图学说的肉,是独断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①但后来人们还是习惯上把两者通称为“怀疑者”或“探究者”,因为虽然他们有所分歧,但只是怀疑主义内部的具体细节上的分歧,其核心实质并无二致。② 另外,“怀疑者”还有其他几种名称。据塞克斯都的分析,由于怀疑者的追寻的探究活动,它也被称作“寻求者”(Zetetikos),根据寻求者在探究活动之后所产生的心灵感受,即悬疑状态,又被叫作“存疑者”(Ephektikos);因为寻求者对所探究的问题感到茫然迷惑,或在肯定与否定之间难以决断,也被称为“疑惑者”(Aporetikos)。第欧根尼·拉尔修对这些名称的含义给予了更加细致的补充与解决。他认为,“怀疑者”或“探究者”指总是在永远地探究,但从未发现任何结论的人。之所以又被称为“寻求者”,是因为他们在不断地追求真理。同塞克斯都不一致的看法是“疑惑者”似乎不专指“怀疑者”,因为其他独断的哲学家也常常被问题所困惑,陷入两难境地。③第欧根尼的阐释具有画龙点睛之笔,给我们勾勒出怀疑一词的基本轮廓。结合塞克斯都的分析,我们发现“怀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疑虑困惑,而是一种坚持不懈地寻求真理的探究活动。在这种探究过程中,心灵每每处于存疑状态,在肯定与否定之间悬置判断,不做任何结论。然而,其他哲学也认为自己是在为寻求真理而进行探究活动,那么怀疑主义所理解的探究同其他哲学有什么本质性的差异呢? 首先,探究的问题和性质不同。其他哲学探究的是外部实在,试图解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这就决定了它们的探究属于建构性的,即建立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而怀疑主义探究的是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和知识是否可能,有无根据,是对哲学本身的考察与反思。因此它的探究乃是纯粹批判性的,拆解性的,是作为一种元哲学意义上的心智活动。怀疑主义区分了两种东西:一种是“显明的”(dela)或“自明的”(prodela),即通过自身直接呈现给感官或理智的东西,也就是现象。另一种是“非显明的”(adela),即不能通过自身显示出来,不被感觉和理智所直接认识的东西。如“在宇宙之外存在着无限的虚空”、“可理解的毛孔”、“存在着运动于虚空中的不可分割的元素”、“利比亚的沙粒是一个有限的数目”、“星星在数目上为偶或为奇”。哲学家们普遍认为,有些非显明的东西是人心所无法企及的,对于理解力来说其本性乃是永远隐藏起来的,永远不被知晓。但他们相信,还有一些非显明的东西,如元素、本原、虚空、因果性等,可以借助显明的东西推证出来,他们的整个哲学大厦建立在对这些非显明之物的探究和推证之上。怀疑主义认为,他们的探究和推证是独断的,哲学家即是独断论者。所谓“独断”(dogma)一词,原指一般的概念、观念、看法、相信等等。怀疑主义所说的独断论是指“对有关非显明之物的知识的赞同”,独断论者(dogmatike)不仅拥有一般的观点和观念,而且拥有原理、体系和信条。独断论在怀疑主义看来即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代名词。怀疑主义并不怀疑或探究那些显明的东西,决不抛弃现象,不与人类的共同生活相背离。怀疑论者跟着现象走,相信自己的感觉印象,对于不可避免的感受自觉不自觉地给予“赞同”(sunkatathesin),当他感到热或冷时,他不会说:“我相信我不热或不冷”。有一种误解,认为怀疑主义怀疑自己的感觉,声称“怀疑派抛弃现象”,塞克斯都反驳说,“似乎他们并不了解我们学派的主张”,怀疑派只承认事物显现这件事实,不怀疑现象本身,它怀疑的是独断论对这些现象如何显现所给出的解释或判断。④独断论在没有经过批判考察人心的理解力之前,便独断地宣称事物的本性或载体就像它所显现的那样,或不像它所显现的那样。如伊壁鸠鲁声称,表象或感觉是最清楚明白的、是永真的,因为它来自事物的载体,同它相一致。产生表象的东西总是完全显现出来,它自身不能不像它所显现的那样,即载体与表象是同构的、同质的。而德谟克里特则声称,表象或感觉与载体不同质,不同构,它们只是原子和虚空所产生的假象,是不可靠的。无论肯定或否定现象同载体具有相似性和同构性,独断论都一致同意,哲学应当而且必须通过显明的东西来推知非显明的东西,透过现象世界的面纱去揭示彼岸世界的本质,只有这样的知识才具有必然性。因为在独断论看来,“现象是非显明之物的表征”,⑤即显明的东西可以作为记号和证据来推证非显明之物的实在性。如为了证明“灵魂存在”这个命题,独断论找到了一个证据:“运动存在”。因为有人在运动着是显明的事实,由之可以推知必然有一种驱使肉体进行运动的精神实体,那就是灵魂。⑥怀疑主义对独断论的这些独断的命题和推证进行考察和批判,它并不解答现象是否同载体相似,是否有一个非显明的实体存在着,而是探究独断论所建立的有关非显明之物的命题和推证根据何在,凭什么可靠的手段来确保这些知识的必然性。怀疑主义反复追问,独断论通过何种方法来确定现象背后的实体必然与之相似,或必然与之不相似,怎么知道非显明之物一定具有那样一种特殊的记号或表征,由之可以被人们所认识。根据感觉经验吗?怀疑主义认为感觉经验只告诉我们物体的声、味、硬度、大小、数目、运动等属性,这些属性无论怎样组合也不等于它们所归属的物体本身。实体或载体不被经验所知晓。根据理性推论吗?怀疑主义指出:“每一种思想的发生或来自感觉,不能离开感觉,或来自经验,不能没有经验。”“在一般意义上,要在概念或思想中发现存在着不被经验所明晓的任何东西乃是不可能的。”⑦ 任凭思想可以自由驰骋,但它的材料永远离不开感觉经验。它可以构造独目巨人、马人、六头女妖的概念,因为这些概念取自经验,是经验的夸大与组合,然而它却不能形成实体或载体的概念,因为在感觉经验中没有这些东西的素材。理性推论对之束手无策。感觉经验和理性推论都不能保证独断论对非显明之物探究的有效性和绝对必然性。另外,独断论的所有命题在逻辑上是不可证实的、无效的,因为这些命题违背了逻辑原则。怀疑主义所说的逻辑原则不是亚里士多德和斯多亚派建立的三段论原则,三段论也属于被批判和怀疑的范围之内。怀疑主义提出的逻辑原则是为人人所同意的、显明的东西,这种东西或许是基于人之为人的本能,怀疑主义对之从不怀疑,正像从不怀疑现象和感觉印象那样。这种东西我们可以称为“元逻辑规则”。怀疑主义正是在元逻辑规则的基础上批判独断论的。怀疑主义提出了三条基本的元逻辑规则。⑧ 1、证明、判断或把握一个无究系列是不可能的; 2、通过成问题的东西来证明成问题的东西是荒谬的; 3、相互矛盾的东西不能同时为真。 第一规则说明,任何一个哲学命题要想得以证明,必须找到证据,这个证据又必须首先被证实,这样就需要另一个证据来证明前一个证据,必然导致无穷后退(eisapeiron)。第二规则表明,哲学概念的界定和命题的推论由于涉及了非显明之物,必定陷入循环定义和循环推理(eis diallelon),即借助于有待于研究的问题来界定和证明有待于研究的问题。第三规则实际上就是不矛盾律,相矛盾的命题必须非真即假,但所有哲学命题都不能满足这条规则的条件,对于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找到一个均等的命题与之相对立,即两个对立的命题既非真又非假,因此哲学命题在逻辑上是无效的。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说,怀疑主义的探究乃是一种具有实证精神的、经验和逻辑意义上的批判活动,是在元哲学层次上对哲学问题的反思与考察。 其次,探究的方式和结果不同。其他各派哲学或独断论探究的是非显明之物,企图解答处部世界是什么,不是什么,这种探究的结果要么宣称真理已被发现,要么宣称真理是不可知的,无论肯定还是否定的答案都将关闭探究的大门,终结对真理的继续追求。怀疑主义的探究不去涉足非显明之域,不去回答外部实在是否存在,是否为真,在它看来存在与非存在、真与假同样都是不可证实的,对外部实在的任何肯定和否定的断言都是独断的。只有跳出是否这个圈外,才能使元哲学意义上的探究活动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在这一点上,怀疑主义非常接近当代分析哲学。石里克指出:“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超越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同样是形而上学的陈述。因此,彻底的经验主义者并不否定超越世界的存在,而只是表明,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其存在,都是没有意义的。”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