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定律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因而一直受到科学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以倡导“心灵唯物论”而闻名于世的澳大利亚哲学家阿姆斯特朗(D.M.Armstrong)对传统的自然定律理论又展开了批判,提出了“定律共相论”,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但争议也很大。我认为,要对一个理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不仅要指出该理论的长处与短处,而且要找出该理论局限性的根源何在,指明该理论前进的方向。正是从此宗旨出发,本文撇开该理论论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另辟蹊径,从后现代文化角度去评判。本文认为,定律共相论实质上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本体论上的延伸与表现,它们都同源于对后现代超空间的迷幻,是后现代社会高度发展、而人们的思维能力尚未适应的产物,因而它们有着相似的合理性与局限性。 (一) 后现代主义是目前流行于欧美思想界的一股强大的文化思潮。它最早孕育于30年代的现代主义思潮母体中,60年代才开始崭露头角。到70、80年代,随着伽达默尔与德里达、哈贝马斯与利奥塔等后现代主义大师的理论之争以及罗蒂无镜哲学的阐释,它风靡欧美思想界,影响涉及建筑学、绘画、音乐、社会学、政治学与哲学等领域。随着后现代概念的广泛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体系也层出不穷,分歧也很大,以至于有人说,有多少个后现代主义者,就有多少种后现代思想。 后现代主义思潮尽管形态各异,但它也有共同的或基本的理论特证,即反中心性、反元话语、反二元论与反体系性。表现在哲学上就是消解认识的晰明性、价值本体的终极性与真理的永恒性。后现代主义思潮实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语言表征怀疑论与价值虚无论,它怀疑、甚至否认人的认识能力、语言的指称性以及理论的价值,是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产物。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科学技术与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西方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首先,在政治领域,如美国学者弗·詹姆逊所说的,它从垄断资本主义向晚期资本主义过渡,以其“有活力的、有原创力的、全球性的科技扩张”向被前资本主义所包围的第三世界农业及第一世界的文化领域渗透、进攻,进行着全球性的经济侵略与文化渗透,同时资本主义也呈现出政治的多极化与文化的多元化倾向;在经济领域,它由以工业生产为主的现代社会向以服务性行业为主的后工业、后现代社会过渡,享乐主义流行,黄色文化泛滥。信息的社会化与商品化,全球性的、多元的和非中心的信息网络的形成,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的认识论与哲学理论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种时代性巨大变化的结果是迫使人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发生根本变化。首先是机械论的世界观必须被抛弃。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文化的多元化以及科学对大量不确定、无序现象的研究与发现,尤其是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的发现,迫使人们放弃用单一的、固定不变的逻辑、公式以及决定论性质的定律来说明与解释世界,放弃统一性与整体性,主张多元性与开放性,强调变革与创新,承认并容忍差异;其次是主体意识的消失。随着电脑的广泛运用,计算机网络的形成,世界各地的信息被发达的通讯设备迅速地传递、压缩、改编、储存,同时又被大规模地、高速度地再生产、再抟播,世界成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人们在庞大的信息系统中不断地受到来自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等传播媒介商品化信息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种商品化信息的影响与干扰,甚至人们的潜意识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干扰,人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行为严格意义上的主体;再次则是传统的镜喻认识论或机械反映论必须被抛弃。正如法国解构理论家所预言的,商品物化的最后阶段是形象,商品拜物教的最后形态是将物转化为物的形象。在后现代社会,艺术成为“类象”,即成为没有原本的摹本。形象、照片、摄像、电视、电影以及商品的复制与再生产,所有一切都成为类象。(Simulacrum)人们在电视、录像与艺术作品中看到的“现实”不再是自然现实本身,而只是现实的影像,是人工现实或第二自然。语言、符号的意义由于通讯规模的庞大和反复传播也变得日益模糊,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对应关系受到极大削弱,尤其是语言的描述功能日益萎缩,而叙事功能、演绎功能与虚构功能日益膨胀,语言体系与文本自我关涉,失去了原本的指称意义,它已不再描叙述外在的客观现实,而是描叙语言化、观念化的人工现实,这样,文本成为一种语言游戏。所以,艺术家瓦豪(A.warhol)说:“当我照镜子时,我什么都没看见。人们称我是一面镜子,镜子照镜子,能照见什么呢?”①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认识论自然被抛弃。 但是,由于后现代社会变化的速度、规模及其多样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与适应力,后现代人在抛弃了旧的观念体系后,并未能及时地调整过来、建立新的观念体系以适应后现代社会,而是陷入了一种丧失空间定位能力的迷幻状态,即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迷幻状态,也就是詹姆逊(F·Jameson)所说的“后现代超空间”的迷幻状态。所谓超空间是相对于正常空间而言的,正常的空间由事物构成,具有一定的结构与秩序,人们在其中也能感受到事物发展的时间性与历史性。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人们面对全球性的、多元的、非中心的信息网络丧失了空间定位能力,莫知所处,陷入了一种类似精神分裂症的幻觉状态,人们的时间感完全空间化,而空间感也缺乏组织性与结构性,事物仿佛是杂乱无章地堆集在没有时间的空间中,人们对外在世界丧失了现实感、深度感与时间感,语言体系也丧失了原有的意义,人们不能用它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统一起来。拉康所谓示意链的崩溃,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正是由于这种对后现代超空间的迷幻,后现人代艺术丧失了传统的美学趣味,从而具有深度模式削平、历史意识消失、主体性丧失、距离感消失四大特征。后现代思想家、哲学家则走上了反元话语、反中心性、反同一性的道路,他们只消解、摧毁传统理论,但不提出任何解决问题的新理论或新方法,这在罗蒂的理论中表现得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