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老子和梭罗两位哲学家都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老子处在春秋时代,周王朝日趋衰败,诸侯争战不休。统治阶级横征暴敛,致使民闻公命,如逃寇仇。面对这样动荡的社会,老子提出了返朴、归真、自然、清静、无为、柔弱、处下、不争、反战等一系列思想,实际是对社会的挑战。老子不厌世、出世,通过无为,他劝统治者薄赋税,以缓解社会矛盾,缓和阶级矛盾,减轻百姓疾苦。而梭罗生活在美国南北战争烽火燃起、现代工业文明崛起的社会剧变动荡年代。在美国北部的资本原始积累中,印第安人遭到了野蛮、血腥的掠夺,南部黑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此,梭罗提出了简朴、简朴、再简朴的口号,并身体力行、伐木辟石、种粮种莱、独居林中。他的《论公民的不服从》与老子的柔弱、处下思想有着某种内在联系。梭罗绝非循世主义者,他反对蓄奴、反对资本家剥削筑路工人。西方学者一般认为美国超验主义学派深受东方影响,他们所说的东方思想一般指儒、佛影响。本文论述了梭罗这个超验主义学派杰出代表的思想脉络,认为他师承老子,或者说与老子不谋而合。本文从两位哲学家的生平与作品;静坐、静思、静立;追求理想人格;反过集攒财富、反战;无为与不合作五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利于中西文化间的交流与沟通。 一 老子是我国最早的哲学家、思想家。据《史记·老子传》中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聃,楚国人,生于春秋末年,著有《道德经》。著名学者高亨参对《左传》,发现东周的老阳子就是老聃。如果这一说法成立的话,可以推算出老聃生于公元前571年左右,比孔丘约大二十岁。早年任东周王朝掌管图书官员。他中年时代为逃避权贵迫害曾在鲁国避难。公元前516年周景王死后,他西出函谷关,流落并客死于秦国。司马迁认为老子擅长养生之道,活了200多岁。 最早的《道德经》拉丁文译本出现于1750年。继1828年俄文译本问世后,各种西文版本的《道德经》相继问世。据粗略统计,仅英文译本就达40余种。老子的影响随之扩展到全世界。 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年),美国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19世纪中叶盛行于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俱乐部中的杰出成员,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毕业于哈佛大学。在哈佛,他结交了超验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爱默生(Emerson),并认识了超验主义俱乐部的其他成员。他帮助爱默生编辑超验主义期刊《日晷》,并为该杂志撰写了许多诗歌与散文。 为了实现其人生价值,梭罗用借来的斧头在沃尔登湖北边的一片树林中建起了一间小屋。他于1845年7月4日美国独立纪念日那天搬进林中居住,一直住到1847年9月6日,共在林中生活了两年两个月零两天。他以亲身经历劝告人们要自强、自立、独立自主。这期间他靠钓鱼、种豆角、土豆为生。他常在林中探险,并完成力作《沃尔登湖》(Walden)及《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A Week on the Concord and the Merrimack) 为抗议奴隶制和墨西哥战争,梭罗于1845年因拒绝纳税而被捕入狱。这一经历促成他撰写了在20世纪影响巨大的《抵制国民政府》("Resistanceto Civil Government"),后改名为《论公民的不服从》("Civil Disobedience")。1859年他亲手敲响了康科德市政府旁的大钟召集会议,为布朗袭击哈珀斯费里辩护。在《为约翰·布朗上尉求情》一文中提出了比废奴主义者更激进的观点。梭罗因患肺结核死于1862年5月6日。康科德的孩子们停了学。纷纷将鲜花献在他的灵柩旁。 梭罗的主要作品有:《沃尔登湖》、《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远足》、《缅因森林》、《科德角》及《一个在加拿大的美国人》。 二 静坐、静立是盛行于东方的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道家在中国静气功的形成与发展中起过一定的作用。庄子认为老子从事静立锻炼。那么,在数千年后的西方世界,静坐、静立这种独特的锻炼养性方式是否也有其追随者呢? 老子不仅宣传简朴、纯真、不用什伯之器的思想,还从事静立、静思。庄子记叙了孔子见老子的故事,孔子发现老子形如枯木,好象忘却了世间一切琐事,独立在那里,正在沉思宇宙运行的真理: 孔子见老聃,老聃新沐,方将被发而干,热然似非人。孔子便而侍之,少焉见,曰:“丘也眩与,其信然与?向者先生形体掘若槁木,似遗物离人而立于独也。 老聃曰:“吾游心于物之初。” 孔子曰:“何谓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焉而不能言,尝为汝义乎其将。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或为之纪而莫见其形。消息满虚,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为,而莫见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归,始终相反乎无端而莫知乎其所穷。非是也,且孰为之宗!” 孔子曰:“请问游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乐也,得至美而游乎至乐,谓之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