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在批判的认识论乃至整个批判的体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康德逝世以后的整个十九世纪,这一概念并没有象时空形式、知性范畴、二律背反等等那样受到研究者的应有重视。本世纪初叶以来,由于人文精神的重大转折,直观的镜式认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露,主体的先在认识结构即某种形式的认识中介的存在重新被提了出来,并在新的哲学背景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增殖了更加具体的内涵。我们在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以及发生认识论等学说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尽管后来的这些哲学流派的用语与康德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思想实质都是一脉相承的。图式学说的复活,说明这一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确实抓住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有必要再深入一步加以研究。本文将首先阐释康德的图式概念,并从当代视角加以审视,然后简略地概述图式学说在当代的发展,并从中得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 1 图式概念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原理分析”中提出来的。在他自认为已分别把感性直观和知性纯粹概念(范畴)论述清楚之后,就发生了如何把二者连接起来的问题。“但与经验直观相比,纯粹知性概念完全是异质的,因而决不能在任何一直观中遇到它”。①那么,“怎样才能把经验直观归属于纯粹知性概念之下,从而把范畴用于现象呢”?②他认为:“显然,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必须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与现象同质,并使前者运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种联结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成分),同时还要一方面是理智的,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东西就是先验图式。”。③ 图式(Schēm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6Xημa,原意是形象和外观,后转意为对最一般的基本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等。拉丁文为Schēma,意义基本未变。在德语中,这个词有多种意义,《杜登德语大词典》给它的解释是:Haltung(姿态)、Stellung(姿势)、Gestalt(形态,即所谓格式塔)、Figur(体形)、Form(形式),这些都是日常语言中的用法。在康德之前,它还没有获得特殊的哲学意义。康德把这一词语引入哲学,使它出现在先验哲学的语境中,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专门意义的哲学概念。 康德最重视的是先验图式,他着重论述的也是这类图式。先验图式为什么能在异质的纯粹概念和经验直观之间起中介作用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康德对这一概念作了一番规定。顾名思义,先验图式必然是先验的,这类东西,在批判哲学中都来源于主体能力。所以,在论述这类图式的性质时,康德首先从其来源讲起。图式不是范畴,不能来源于知性;图式又不是经验,因而又不能来源于感性。于是只好求助于人类另一种主体能力,那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也有种种,有“生产的想象力(Productive Einbildungskraft)”,有“描摹的想象力(Nachbildende Einbildungskraft)”,有“再生的想象力(Reproduc-tive Einbildungskraft)”。这些都与感性经验或现象有关。图式不等同于现象,不是上述各种想象力所能提供,因而必须由另一种想象力来完成这一任务,那就是“先验想象力(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先验想象力很特殊,它能在没有任何经验材料的情况下“生产”出某种东西,图式就是它的主要产品。 为了说明图式的先验性和普遍性,康德力图把它同图象(Bild)区别开来。图象的原意就是图画,但因为在哲学语言中它有特殊含义,更因为在后文将看到,它与图式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姑且译为图象。图式和图象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康德举例说明:五个并列的黑点,这是五的图画:有形有象,一目了然。这五个点作用于视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形,这就是图象。图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是某一对象的摹写性的图景或影象,就其来源说,它是“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的一种产品”。④与此不同,五的图式不是具体的图画,也不是知觉的残留物,又不是写在纸上的“五”字,而仅仅是关于五这个数目的思维,但又不是借助于语言概念的完全抽象的思维,也不是借助于生动表象的形象思维。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概念、范畴的图形化,有抽象活动,但结果不是纯粹观念,有具体化活动,但结果不是具体可感的图画,而是反映结构和关系的示意图,近于直角座标系中的抛物线之类。但这种东西又画不出来,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是一种先验直观(Transzendentale Anschauung)”。后文将看到,由于纯粹概念和经验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也各有不同的先验直观。 为了突出图式的特点,康德刻意论究它与图象之间的本质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完全无关,甚至还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康德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图式和图象往往在认识中同时起作用,互相关联。一方面,图象以图式为基础,“只有通过图式并且依照图式,图象才有可能”。⑤这是说图象是图式的产物,只有依照先在的图式,其物的图象才能产生。实验证明,这种理论虽然有些费解,但在认知心理学上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在具体的认知过程中,人脑中的图式对于知觉图象的产生确有某种导向甚至决定作用。天空彩云千姿百态,有人说象骆驼,有人说象鸡冠花,有人说象轮船,而从未见过这些东西的人则决不会产生这样的表象。对于两种图形的不同看法,也就是由先在的认知图式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认识是要把对象与概念联结起来,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就是图象,而图象只是知觉之类,还不是知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必须把它置于概念之下。康德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图象必须借助于图式才能与概念相结合。”⑥这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连续的系列:现象-图象-图式-概念,图象在这个链条之中,是一个联系环节,或称中介,尽管还不是图式那样的中介。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