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呈现出总的势态与特点:即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使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其原因在于其特点上。笔者认为其特点有三:个体存在的至上性;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性;“意义”的绝对独立性。现代西方哲学的科学哲学与人文哲学都以人为研究的出发点,但研究的侧重点不同,科学哲学着重分析人的理性因素,人文哲学着重分析人的非理性因素。由于这种不同,使得现代西方哲学对人的问题,特别是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研究成为热点和核心。 现代西方人文哲学,一方面是对近代人本主义传统的继承,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又是在对近代人本主义否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现出与近代人本主义不同的特征。近代人本主义反映的是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要求用人性代替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的愿望。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则反映了20世纪以来资产阶级逐渐走向腐朽没落时代对人性沦丧的悲叹,它抛弃了近代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传统,否定了人对自然认识的进步意义,对科技的发展采取消极的态度,丧失了对人类前途的乐观主义精神。从这一思潮发展的重点时期——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社会背影来看,它正是对资本主义社会激化了的各种矛盾所作的歪曲反映。它把政治、经济的危机和意识形态的危机看作是由人的精神本性与社会专制的矛盾造成的。因此,它撇开资本主义制度去谈论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对人性的压抑,撇开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解放去谈论人性的解放。所以资本主义高度的物质文明是以人性的丧失为其代价的。自然人的个性被泯灭,人格造成分裂,人成为片面的人、单面的人、畸形的人。一句话,人的主体性失落了。这便是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研究的总态势。其具体特征是: 首先,个体存在的至上性。强调个体存在的至上性,这是现代西方人文哲学的根本观点之一。如在萨特看来,自为(即个体存在)在原则上是可以绝对自由地选择一切的。他曾就这一点专门指出过:“自为是这样的一种存在——它之作为存在,是没有任何支撑、没有任何根据的。”①他断言人的存在的突出特点是个别性,强调每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性。依据这一基本思想,萨物认为人就是要与众不同地过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发挥自己的个性。海德格尔对这一点有更深刻的认识。他强调个体存在对其它一切存在的根据,只有从个体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其它一切事物的存在,而对个体存在的理解却不依赖于其它事物的存在,个体存在是通过其自我存在本身而被领悟的。这便是对‘在’的领悟本身就是‘亲在’的‘在’的规定”②。雅斯贝尔斯也认为,世界万物的统一性在于个体的存在性。人是一切事物在其中和通过它完全成为真实的那种东西,排除人的存在,就意味着陷入虚无。 诚然,存在主义并不完全否认人的社会存在,也承认每个人总是生活在某种环境之中,即个人必然要与他人和社会发生关系。而一旦这种关系发生时,个人就会受到他人的摆布和社会的束缚,个人混同于他人和他物,并消融于社会之中,从而丧失人的独立性、个性及本质,人也就不成其为真正的人了。如果从此出发去考察人,就不能揭示人的个性和本质,所以萨特强调,一个人在与他人和社会的交往中如何保持自我的独立性、个性及本质,如何把自己与他人和社会隔离开来或孤立起来,不被他人、他物和社会同化,则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存在主义虽然不否定个人必须生活在世界之中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但他把个体与他人、与社会对立起来,空谈个人的独立性与个性,把孤立的个人自我存在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这一方面否认了与社会的真正关系,没有真正认识到社会和自然界是每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可以不断改善和改变这些条件,但不能摆脱这些条件,人的个性和本质必然和这些条件相联系,并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和发展。因此,把人孤立起来考察的结果,必然导致片面性和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个人不能代表整个世界,哲学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理论体系,撇开整个世界只把个体自我存在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显然是有失偏颇。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对人的主体性的错误理解说明,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入研究和正确把握,必须以对主体的本质的正确把握为基本前提。 还应注意的是,我们说把人的主体性归结为个体自我存在的至上性是错误的,并不意味着对其关于个体自我存在的观点的完全否定。因为现代西方人文哲学思潮中对具体主体的主体性研究,对主体的全面的主体性研究,还是存在着有价值的思想和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的。 其次,情感体验、“里比多”等非理性因素的决定性。现代西方人文哲学在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上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无意的东西,生物的本能、欲望、冲动、激情和意志等作为人的心理的主要内容来代替人的理性因素。即把意识、智慧、思维降低到了从属地位,而凌驾于它的之上的是意志、直觉或一般的无意识。 在海德格尔看来,个人的亲在(人本主体)即“在世”是通过内在的情绪和心情来实现的,是在“烦”的情绪中和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的。与物打交道时体验到的叫“麻烦”。而人的理性、知识只是“亲在”与外物或他人打交道时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烦”的一种。这种情感体验在雅斯贝尔斯那里称之为“临界状态”,萨特称之为“呕吐”。即把人的心理体验看作是人这一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标志,是体验个体存在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