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且面临更为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机遇与挑战并存。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曾警告:“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1]2012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工作时强调:“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2]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厚意蕴,凸显为目标的系统性、内容的整体性和路径的协同性三个维度,这种改革思路不仅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几代领导集体长期坚持,更贯穿于党的十八大报告之中。 一、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系统性 邓小平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达到的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3]作为现代国家主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适时加快政治体制改革进程,有其特定的目标和现实需要,是政治经济社会改革相互促进的系统工程,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系统性体现在三个方面。 1.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宗旨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党的奋斗目标之一,是弘扬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关键所在,更是政治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现代化不断深化、社会结构全面转型所面临的各类政治要求,寻本溯源均与民主联系密切。因此,在明晰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本质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之中,政治民主化建设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是一项复杂和长期的任务,更成为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我们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4]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内涵,也是其优越性所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整体民主化进程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客观需要,需通过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予以改进和提高。我国最终所有的民主方向应该是完全、充分的人民民主。因此,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导向是促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实现政治体制改革系统性目标的必由之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更依赖于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向政治体系提出了民主化、高效化的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改革的力度、广度、深度及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尤其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增大、诸多社会问题竞相呈现的情况下,需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方能有效应对各种矛盾,尤其需要进一步拓展政治体制改革的广度与深度,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环节上加大改革的步伐,革除政治领域潜在的宿弊,从根本上转变政府职能。而从我国现状看,经济在固有体制之内已发挥到了极致,固有政治体制成了制约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如果不尽快进行明确的政治体制改革,将直接阻碍经济整体的发展、人才的全面发展、科学基础的夯实与完善。受此影响,我国的发展将快速减缓,社会问题更加复杂而激烈,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也得不到根本保障。对此,邓小平曾明确提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P216)只有通过政治改革,建立起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充满活力的政治体制,才能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政治上的支持与保障;离开这种支持与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社会转型过程中诸多矛盾关系的协调与解决,都无法顺利完成。当前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是要解决好中央与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关系。 3.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是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从根本上预防和惩治腐败现象。共筑“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年以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和平稳定的国内环境。新时期,只有不断推进政治领域内的改革开放,方能稳步维持社会公平,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一个相对独立的由国家主导的公民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而逐渐成长壮大。我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我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5]在我国公民社会成长过程中,各阶层观念相互交织,矛盾凸显,原有的管理体制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亟待新型管理模式、政治决策和政治体制涌现。正是源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巨大的社会变迁与体制变迁的不完全同步,造成当前多发、高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如果无法通过体制化的框架消化吸收,其结果是矛盾“溢出体制”,构成体制外行动。[6]可以说,缩小社会阶层收入差距、贫富差距并非单纯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寻根究底是政治问题,是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实现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反腐败斗争要取得实质性进展,更需政治体制改革的支持。应该说,我国初期改革更多偏重于经济建设,对政治体制改革关注相对较少,中央集权管理体制尚未根本扭转。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没有放松过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尚未遏制住腐败的滋长蔓延之势,根本原因就是制度建设未能同步跟进。邓小平曾经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1](P379)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不建立公开透明、民主法治的公共财政,不对既有的利益格局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贫富差距扩大的趋势便难以根本扭转,民生兴旺的局面更难以出现。因此,唯有强化政治体制改革,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反腐倡廉机制,方能取信于民,赢得基层群众的广泛拥护。 总之,唯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才能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 二、当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内容的整体性 李克强在改革专题座谈会上提出“改革是最大的红利”,他强调:“当前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7]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国家,一直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与改革目标的系统性相关联,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彰显整体性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