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学艺先生作为著名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城乡发展、社会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对中国“三农”问题所做的长期而深入的研究及其所提出的思想与主张,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现代化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本文在梳理与分析陆学艺先生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与农业发展、农民问题、农村现代化和农村社会建设等方面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探讨了其学术生涯中主张和坚持研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将具体调查与宏观经济社会结构变迁相结合、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适时提出调整“三农”政策的社会学理论自觉意识及其深刻内涵。陆学艺先生的这种理论自觉意识及其探索,对于中国城乡社会发展和社会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启示意义。 一、关于农村经济社会体制改革与农业发展的研究 陆学艺在上中学时就对农村问题萌发了兴趣,在大学期间曾到北京大兴农村参加社会实践,并和同学自费到农村进行调查。在“文革”期间,他被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做了两年半的农业生产劳动。这些早期的经历既使他了解了农村的实际情况,认识到了农民生活的艰难,也培育了他研究农村发展问题的兴趣和责任感。① 陆学艺对农村的研究始于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注。1978年,在中央要讨论和研究农村工作之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工作的陆学艺写了4万多字的《关于加速发展我国农业的若干政策问题的建议》一文,该文在节选后以《关于加速农业发展的若干政策问题》为题发表在《国内动态清样》上,并被《内部参考》转载,受到了相关领导的重视。②在这篇文章中,他指出,当时的农业发展存在生产效率低、政策落实程度差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他提出,要促进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把农村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利用起来。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增加农业投资扩大农业再生产能力,调整征购政策、发展社队企业等方式来实现。③从那时他就深刻认识到农民在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也正是从这篇文章开始,他从哲学研究转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 1979年6月,陆学艺随中国社科院调研团队到安徽肥西县对当地的包产到户试点情况开展调查。在调研过程中,他了解到了农民群众对包产到户的真实看法,认识到包产到户对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但在当时,包产到户仍是一个敏感的政治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对于要不要实行包产到户都存在争论。在这种背景下,出于一个学者的求真精神和对社会发展的深切关怀,陆学艺写出了《包产到户问题应该重新研究》一文,提出应该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原则去认识和看待包产到户现象,而不是一味地“扣帽子”。在这篇文章中,针对当时的争论,他对包产到户的性质进行了界定,认为“包产到户并不是有些人说的分田单干,也不是搞资本主义……包产到组和包产到户是生产责任制的不同的组织形式,它并没有改变生产队的集体所有制”。实行包产到户,本质上属于按劳分配。④这篇文章由《未定稿》增刊刊印后,引起了中央相关领导人和一些提倡包产到户的省市区领导人的重视,成为学术界公开支持包产到户的先声。 1980年,陆学艺又在甘肃农村调研的基础上,写出了《包产到户的由来和今后的发展》一文,对包产到户产生的必然性和实施效果、发展前景做了深入分析,对于化解当时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质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指出,农民强烈要求实行包产到户,是生产力要求调整生产关系的表现。实行包产到户,部分调整了农村的生产关系,从而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同时也会促进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使农民群众富裕起来。⑤1980年10月,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第一书记座谈会,经过争论,会议原则上承认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现象。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也开始在全国迅速推广,到1983年底,全国试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比97.8%,试行包产到户的占比1.7%,以包干到户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完全建立起来。⑥ 1983年到1986年间,陆学艺带领中国社科院研究小组到山东陵县搞县级政治体制改革,并兼任县委副书记。在三年里,他跑遍了陵县的农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了大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1985年,陆学艺被任命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从此研究农业、农村问题更加“名正言顺”。1986年,他根据在陵县的蹲点调查资料,写出了《农业面临比较严峻的形势》一文,他认为,1985年我国农业减产并不是有些人说的是自然灾害导致的,而是由一系列轻农思想引发的,自上而下对农业的轻视,使得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得到加强,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影响。他指出,耕地在减少、自然生态恶化、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实施责任制后没有制定相适应的农业现代化政策、农民买难卖难的现象有增无减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导致了我国农业发展形势依然严峻。⑦这篇文章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正如他自己后来所回忆的那样,“不深入农村基层,不到社会实践第一线,对农村发展的脉搏没有切肤的感受,是写不出这些文章的”。⑧ 1987年,陆学艺受命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此后,他在致力于中国社会学人才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同时,根据他之前的农村调查研究和对农村发展形势的认识,撰写了一系列系统、全面总结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文章。他将农村前十年的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冬到1980年9月,在这一时期包产到户的合法性问题由争论状态转向逐渐在中央和地方得到认同;第二个阶段是1980年9月到1984年底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农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85年到1988年,农业发展在1984年达到巅峰后开始出现衰退和徘徊,农村需要第二步深入改革。⑨在农业发展方面,他把新中国成立40年来的农业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农业发展呈现出三起三落的特征。第一个阶段(1949—1958年)为农业蓬勃发展的阶段。土地改革、农业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第二阶段(1959—1961年)是农业衰败倒退阶段。大跃进、大办人民公社,使得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被打乱,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第三阶段(1962—1966年)是农业恢复阶段。在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指导下,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农业恢复和发展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又恢复到1957年的水平;第四阶段(1967—1977年)为农业长期停滞徘徊阶段;第五阶段(1978—1984年)为农业发展的黄金时期;第六阶段(1985—1989)为农业再度出现徘徊的阶段。⑩这些划分,揭示了新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村改革的基本过程与影响因素,对于农村研究和农村实际工作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