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抗战时期蒋介石外交的研究,既有成果不胜枚举。其一般倾向,似乎主要集中于关于蒋介石对日或对苏、对美、对英、对德之方针的单边考察。但就事实来看,因为这些主要国家当年处于特别密切的相互作用之中,所谓蒋介石外交也就不能不以对它们的综合考量为前提。在1939年欧战爆发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开打的年代中,这一特点尤其明显,可作个案分析的重大事件也特别多。有鉴于此,笔者从2009年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任客座研究员期间开始,即尝试以蒋介石对日、德、苏、美、英的综合因应为主题,就若干个案进行系列性的研究,以期对抗战时期的蒋介石外交重作检讨。 在完成了关于1939年8月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1940年夏季国际危机两大个案的考察后①,本文作为系列研究的第三个个案分析,目的是探索蒋介石对日德意三国同盟的因应。关于这个问题,一些相关论著已有所涉及②,但总体上尚缺乏专题性和多边性的分析。在写作方法上,本文拟以蒋介石和王世杰、徐永昌等重要当事者的日记为线索,并通过和相关档案的对照,揭示蒋介石在判断形势、制订对策和开展多边外交时对相关国家的综合考量,从而反映出蒋此期在外交决策上的特色。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对结盟问题的理论推断 要理解蒋介石在日德意三国同盟成立以后的形势判断和决策过程,首先有必要厘清蒋是在什么背景下迎来日德意三国同盟这一重大事件的。 事情需从抗战初期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对结盟问题的理论性推断说起。 1937年7月全面抗战爆发以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处理国际关系的宗旨是惟以日本为敌,即竭力维持与日本以外的一切国家的友好关系。③但是,1938年2月德国承认“满洲国”以后,针对中德日三国关系的变化,蒋介石及国民政府开始在内部把德国与其他要争取的国家加以区别对待。譬如,是年6月,蒋介石在国防最高会议上宣布:“德意现已决定联日,其势已无可挽回,我国今后外交方针,应重新改订,与英美法苏联结。”④7月,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在《外交方略》中强调:“世界现分侵略与民主两大集团。中国利益及命运与世界民主国相联系。德意政策日益有害于我国,决不能作于吾有利之期望。民主实力远在侵略集团之上。中国欲联俄以得有效之援助,非先行打通民主路线不可。”⑤9月,国民政府外交主管者在讨论欧战爆发后中国应取态度时,惟有原驻苏大使蒋廷黻倾向于与德意妥协,外交部长王宠惠无定见,其他人则都与蒋廷黻持相反意见。⑥10月,在蒋介石委托汪精卫主持的国民党中央常委谈话会中,虽然因直面内外危机而在今后的外交方针上“辩论甚久”,但多数意见是:“对英美法仍宜贯彻向来方针,力求增进关系,督促其积极助我抗日;对苏俄尤宜积极促进,惟同时须防国内阵线论者之不正主张”;对德意则是“运用外交离间德日及义日,使其逐渐有利于我亦为必要”。⑦这一切都说明,蒋介石及国民政府虽然竭力和日本以外的一切国家都维持友好关系,但对列国并非平均对待,而自有主次轻重的排列。 在这样的背景下,蒋介石与国民政府领导层如何看待1938年来日德意之间谈判缔结三国同盟的活动?他们所期待的日德意关系又是何种状态?在这些问题上,1939年5月的一场讨论富有启发意义。其时,日本内部因在三国同盟应否把英法苏一起列为假想敌的问题上意见对立,在与德意的谈判中犹豫不决,致使德意两国于5月22日暂时撇开日本,而先成立了德意军事同盟。中方对此事态十分关注,军委会参事室于同月提交给蒋介石一份题为《日本未加入德义同盟对于中国的影响》的节略,作了详细分析。其基本思路可概括为:欧战如能避免,则日本和德意分裂对中国有利,因届时德意对于日本之“助力”可望减少;反之,欧战一旦爆发,则日本和德意结盟并参战对中国有利,因为它可防止日本转而与英法等国妥协,相互交换利益。总之,这个节略从“欧战前”和“欧战后”两种假设出发,从理论上阐明了什么是对中国有利的日德意关系,故可称之为对结盟问题的一种理论性推断。⑧ 蒋介石对这一思路持何看法呢?同年6月25日他在日记中写道,“欧战如可免,则倭不参加德意同盟于我为有利。否则其利害亦正相反也。”⑨在此前后,蒋还多次强调,日本如与德意结盟,不啻是“东亚之幸,亦世界之福”。因为,蒋认为日本即使与德意结盟,实际上也得不到德意的帮助,完全是一种自杀政策。⑩由此不难发现,蒋介石的构想和上述节略的精神如出一辙,显示出他是认可节略提出的这种思路的。 前提的消失与变数的出现 但是,1939年9月欧战爆发后,蒋介石很快发现实际的结盟问题远远比理论上的推断复杂。究其因,主要是由于两大前提的消失与多种变数的出现。 首先,欧战爆发之前,蒋介石视苏联为当时欧洲问题与中日问题中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因此,在上述关于结盟问题的理论性推断中,蒋介石将苏联与英法达成互助协定,美英法苏团结一致,共同对抗日德意防共协定集团,视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11)但是,在中方的理论推断出台后不久,苏联就于8月下旬中止了与英法的合作谈判,而突然和一直被其视为欧洲最大敌国的德国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接着,欧战爆发后苏联还于9月中旬与德国瓜分波兰,11月大举进攻芬兰。苏联的所作所为遭到了英美法等国的强烈谴责,其相互关系随之陷入破裂状态。中国关于结盟问题理论性推断的第一个前提消失了,随之出现了一系列变数: (1)苏德两国从势不两立到关系暧昧,在很多场合还成为变相的盟友。这使中国在处理对德关系时,必须更多地考虑苏联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