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下这个物化社会,纯文学因物质性与消费性的匮乏而处境尴尬,除少量文学经典还不缺乏读者外,当下创作中也只有少数名家容易引起社会关注。但由于历史积累和名利等方面的原因,当下文坛仍然是一个庞大的场域,其中的作家数量和创作量都不容低估。一方面是受众日益被其他娱乐消闲方式蚕食,另一方面却是产量的日益膨胀,这便让精选性质的文学选刊和选本大行其道。目前市场上畅销且具较强文坛影响力的选刊有《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中篇小说选刊》这三种,《新华文摘》《中华文学选刊》《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作品与争鸣》这几家市场一般,却还有些象征性影响力。此外,俗文学趣味的《芳草·小说月刊》和新起的《长江文艺·好小说选刊》也有部分版面跟踪选载当下创作。鉴于以中、短篇小说为对象的选刊竞争最激烈且最受读者和文坛关注,笔者便对它们今年上半年的运作情形进行考察,以便检视它们在过滤和呈现创作现状、引导文学趣味、捕捉文学动向等方面的作为和表现。 一、视野、重合率与机制问题 今年上半年各选刊上的中、短篇小说都选自国内原创型文学期刊,发表时间是从去年年末到今年五六月间,选载的总量达到二百多篇,大概占不到同期发表的中、短篇小说数量的十分之一。对各选刊的选载情况我们可以作一些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分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小说选刊》“微小说”栏目中的作品视作俗文学,排除在统计范围外,《长江文艺·好小说选刊》中较多选目是1980—2011年间发表的小说,非当下创作所以也不在统计之内,《芳草·小说月刊》大量选载的“在线小说”“博客小说”“小说元素”等属俗文学类型,也不在统计之列。
从上表来看,《小说选刊》的选文来源最广,视野最开阔。《小说选刊》的作品常常选自《伶仃洋》《伊犁河》《佛山文艺》《大地文学》等较为冷僻的地方期刊,这表明它在“披沙拣金”方面最下功夫,比其他选刊做得更好。事实上,文学选刊的基本职能就在于“披沙拣金”,这是选刊的角色无法被评论家代替的根本点。评论家发现好作品主要靠“碰”和“撞”,随机性很强,而选刊作为面向全体创作进行筛选的专业机构,理应全面占有作品并从中遴选精华,并且要尽量避免因视野不及而有所遗漏。选刊都声称自己可让读者“一刊在手,精华尽览”,但事实上它们投入选稿的人力很少,常常因视野狭隘而遗漏佳作。这就让选刊失去了信用,也当不起“当代文学的窗口”这一称誉。 翻开选刊,人们最感兴趣的首先是哪些作品被选载了,而那些被几家选刊都选中的作品就更引人注目了。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被两家以上的选刊共同选载的作品约有五十余篇,约占全部被选篇数的20%,这样高的重合率可能表明了各选刊在选文趣味与标准上相当趋同,也可能与各选刊都只盯着全国那几十家原创文学期刊,视野狭隘有关。最受青睐的是迟子建的《晚安玫瑰》,共有五家选刊相中。小说讲述了两个女人的苦难故事,其中涉及爱情、弑父、救赎、犹太人流亡中国等主题和题材,是一个较为丰满的作品。迟子建的名气、题材内容的独特性应该是众选刊追捧的主要原因。毕飞宇的《大雨如注》、徐坤的《地球好身影》、范小青的《人群里有没有王元木》、鲁敏的《隐居图》、陈应松的《去菰村的经历》、陈河的《西雁河》均被选载四次。《地球好身影》以戏谑之笔虚构了一个农村女孩在母亲的操纵下参加电视选秀并夺冠的闹剧,影射了当下社会虚荣心名利心泛滥、娱乐界黑幕重重的现实。《去菰村的经历》反映当下基层官场作风和黑恶势力掌握乡村政权的现实。这两个作品各具艺术风格,属于文学水准和社会价值都比较高的优秀作品。其他几篇则显得一般化。这些作品被热选四五次,似乎只有一个共同点:作家都享有盛名,是文坛的名家或近些年被热炒出来的“准名家”,而作品的艺术质量却并不均齐。比如,陈河是近些年才被炒出名的华人作家,其《西雁河》的情节处理和艺术表现就显得有些薄弱。 相较于被选四五次的作品,被选次数在二三次间的作品数量更多,质量也更显参差。方方的《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贾平凹的《倒流河》、刘醒龙的《黑夜守望》、欧阳黔森的《村长唐三草》、王秀梅的《天衣》、蒋峰的《手语者》、普玄的《资源》、东君的《在肉上》、笛安的《胡不归》,均被选载三次。这些作家中有名家(方方、贾平凹、陈应松、刘醒龙),也有新秀(王秀梅、蒋峰、东君、笛安),作品中有的属于优秀之作,有的则很一般。《涂自强的个人悲伤》写农村贫寒子弟的艰辛大学历程和苦难命运,切中时代弊病,令人叹惋;《黑夜守望》借矿难写农民的善良与纯朴,真实而又厚重;《天衣》写小三和元配之间的心理较量和道德拷问,细腻而又深入;《胡不归》写长寿老人心胸逐渐豁达,渴望死亡。这四篇是比较优秀的作品。贾平凹的《倒流河》写农民从做矿工到做矿老板的发迹过程和相应的生活、心理变化,从题材内容和艺术表现上看都没有特别的吸引力,但作家自身的名气和市场影响力足够打动某些选刊。《村长唐三草》是一个“主旋律”的作品,将人物写得有点高大,作家可能对农村人物了解不深,所以漫画化了;《手语者》的人物和故事(聋哑人杀人越狱逃亡)失真,虚构得没有可信度;《资源》是一个题材上的大杂烩——婚恋、官场、环境保护、拆迁、自焚,芜杂而不精深;《在肉上》的写作趣味给人以低俗的印象。而被选两次的篇目则有三十多篇。这其中王蒙的《明年我将衰老》、东西的《蹲下时看到了什么》、李亚的《将军》等质量较高,而水运宪的《无双轶事》、张策的《命运之魅》、申剑的《完全抑郁》、徐皓峰的《师父》、陈仓的《父亲进城》等,或者故事类型化,或者虚构失真,或者故事拖沓、描写干枯、语言无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