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队国际形象是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软实力的核心要素。国家和军队国际形象直接关系到国际社会对一个国家和军队行动合法性、正义性的判断及认同,进而关系到国家目标和军事目的的最终实现。新中国成立后,由于长期的外部封锁包围,我军与美国舆论界的交流沟通缺少机会和管道,各种原因导致我军的形象不甚清晰而招致误解。随着国际局势和中美关系的变化,美国舆论界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认识先后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军队国际形象也随之流变,呈现出不同的时代具象。考察美国舆论界的新中国军队形象流变历程和成因,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进行形象校正和建构。 一、美国舆论中的新中国军队形象流变历程 (一)建国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红祸”和“好战分子”的形象 “冷战”开始不久,新中国宣告成立,面对亲苏的共产党政权,美国朝野和媒体上引发了“谁丢失了中国”的争论。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保家卫国跨过鸭绿江,与美国正式交手。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给美军造成大量伤亡,使其“红祸”论蔓延,给美国朝野留下了深刻的扭曲印象。而后随着双方的对立,美国几乎无从获悉中国军队的任何信息,对中国军队的认识是建立在少数事实基础上的大量臆测,因而对中国军队的认识既片面又负面,且怀着一种莫名的“恐惧”心态。 朝鲜战争爆发后,战场上中美直接对抗。在美国人看来,好像几乎在一夜之间,中国人从近代以来在西方世界形成的组织涣散、胆小怕事、被凌辱的弱者形象一下子变为可怕的敌人。美国人在谈到朝鲜战争对美国的中国军队形象的改变时说:“中国军人一直被看做是一群软弱无力和无能的乌合之众,然而在突然之间他们变为强有力的危险敌人……微小的美国及其同盟军队吞没在以欺骗手段的技巧隐藏起来的巨大中国军队之中。”①朝鲜战争把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军人懦弱猥琐、不堪一击的定型化形象一扫而光,“整整一代人或者说两代人对中国战士的形象是不计伤亡的涌向战壕和坦克”。②当中美军队交战的时候,智慧、训练有素的中国斗士形象,不仅让美国人震惊,也让他们产生了恐惧、有威胁性的念头。《生活》(Life)杂志曾对此评价道:“20年前还是一群游击的乌合之众的中国红色军队,已经被建设成为一支具有威胁的、苏联化的善战力量……”③由于战争中的国家利益倾向,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媒体大量报道了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所谓的“虐杀”美军和其他盟国战俘的报道。这些报道把中国军队的“暴行”与二战时期日军在菲律宾群岛对美军所犯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死亡行军”相提并论,大量的美国传媒争先恐后地渲染这无中生有的事情,美国民众在这样的报道中对我军形成了一个“残忍的共产主义军队”的形象认知。同时期被热炒的中国军队“进攻台湾”和“占领西藏”的消息也被美国媒体大肆地渲染和重复。结果,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人的集体记忆中构建了中国军队是“红祸”的可恶印象。 “文革”时期,因国家安全面临严重威胁,人民解放军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以“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为背景,着眼应付来自四面八方美苏两大阵营的敌人,积极整军备战。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指导下,我军的任务主要是做好以国土防御为主的反侵略战争。那时美国大体的估计是,中国可以发展相对说来比她经济上更为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如果一旦同中国打仗,至少会像当年日本那样陷进去而不能自拔。④美国媒体广泛传播了中国军队不畏战、时刻准备战斗的形象,这有利于遏止美苏的挑衅行为,从而起到避免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甚至是核战争的目的,但也给美国朝野造成中国军队“好战”的错误认识。除了“好战”的形象外,当时的中国军队还以“政治狂热”的形象为外人所知。受国内政治形势影响,这一时期解放军手拿语录本、全身别像章、早请示晚汇报的狂热的政治形象使其被美国朝野广泛认知为“缺乏理性”和“亢奋”的负面形象。此外,“文革”中红卫兵身穿军装,其从事的一些诸如火烧英国代办处等极端行为也被美国媒体广泛传播。这些都为中国军队形象增添了不良的注脚。“好战分子”和“政治狂热”的军人形象使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总体来说,改革开放前美国的中国军队形象以负面色彩为主色调,形成了今天美国朝野看待中国军队的“元素”。 (二)改革开放初期至1989年:装备训练落后、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保持了自身优势的形象 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打破了中美关系多年的坚冰,为美国人了解中国开辟了通道,美国各界纷纷对中国产生兴趣,美国人心目中邪恶的中国军队形象开始得到扭转。改革开放后,中美在对抗苏联这一大框架下实现了双边关系的正常化,中国的身份被美国定位为牵制苏联的战略伙伴,美国媒体和学者在观察中国军队时,站在“同情者”的立场,既注意到了刚刚向世界打开大门的中国,由于长期外部封锁、国内动荡给人员素质和武器装备带来的问题,又发现中国军队的特有优势值得效仿。 “文革”结束后,有军事观察员认为,如果用现代军队的标准衡量,中国的常规部队在武器装备、通讯联络、后勤支持以及复杂行动所进行的训练等方面都是不够的,或者说是落后的,军队由于运载工具不足,导致缺乏机动性,妨碍解放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更大成功的因素是缺乏现代化的装备。⑤为了改善军队的落后面貌和应对苏联的大规模进攻威胁,必须大量进口西方武器装备。⑥根据《纽约时报》披露的消息,要实现这一采购计划,以1977年的价格计算大约需要410亿到630亿美元。⑦中国领导人意识到,解放军与先进武器技术的隔绝是造成落后的主要原因,但由于经费不足和避免政治上的被动,中国军队准备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导下,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积极进行自主研发军事装备。一些人还注意到,中国在引入国防现代化理念后,解放军作战理论和战略方针经历了两次重大转变。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军队强调由以前的应付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转变为打赢周边局部战争。⑧此时,美国媒体对中国国内形势的判断也比较乐观,“在80年代开始,毛以后的政策路线已经稳固的时刻,中国出现了一种审慎的乐观气氛。”⑨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过程中解放军走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前沿,甚至成为社会变革的典范。⑩这一时期,中国军队虽然武器装备较为落后,但是留给美国的是在政治稳定的环境下积极向外界学习、追赶世界潮流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