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13)08-0062-09 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界的热点问题。2009年教育部启动实施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简称“珠峰计划”),2010年启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和“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学院”计划,将本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向了高潮,不仅重点大学,一批省属院校也开辟了各具特色的实验班或新型学院,选拔最好的学生、配备最好的教师、提供最好的科研条件、设立教改特区,以培养创新型本科精英学生,这些学生被统称为“拔尖创新大学生”。综合各院校拔尖创新大学生的培养模式,主要的创新有三点:一是进行课程改革,建设以学科大类为基础的精品课程,拓宽知识基础,提高课程学习质量;二是探索人才培养的导师制和科研训练形式,增强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以提前进入科研阶段;三是锻炼其科研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注重应用型的科研训练。 有关研究表明,拔尖创新实验班学生在特殊的课程设置和培养体系之下,展现出了不同于普通大学生的一面,比如,在参加大赛、创新立项、专利发明、科研产出等方面有突出的表现。[1-3]但是,现有研究主要以个别学生的事例证明拔尖创新实验班教育的成效,这种举证式的方法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需要以大样本的实证研究加以检验。另外,目前对拔尖创新实验班的总结与分析很多倾向于从资源投入、学校管理的角度,分析办学的成功经验,并以此作为特殊人才培养成效的依据,结果,在经验描述和理论演绎的方法下形成一种不证自明的推断:只要有高投入的教改举措,成效自然显著。这一隐含假设有悖于教育改革实验区的设计初衷。因为,像增设学科大类课程、科研训练、国际交流、导师制等实验措施,虽然在培养目标、方式上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是,这些理论是否真正有效,需要哪些条件以保障实现其预期效果,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完善,而教育实验的终极目的,即是以实践来检验有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预设是否合理,以及还需要做哪些提升与改进。但是,现有研究结论中“一边倒式”的现状表明,它只是引导人们关注甚至一味地寻求学生的成就与产出,如参赛、获奖、成绩等显性指标,而忽略其学习感受和学习过程,这对衡量、提升实验班教育效果,有重大阻碍作用。显然,高投入与高回报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中间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高投入的运行与实施质量、学生的认可度、与学生需求的贴合度等等,因此,衡量拔尖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质量,需要反映在学生普遍性的学习收获与发展变化上,而不是学校教改措施本身如何超前,或攀比教育资源投入的多寡。 “输入、过程、产出”三个环节的关系,是衡量教育成效的基本思路,但是,如果站在学校角度上难以涉及资源运行质量的过程,需要转变成与学习紧密相关的变量,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衡量这三者的关系。对此,我们选择学习环境变量代表教育投入的指标,学习方式代表教育过程,学业成就代表教育产出。 根据研究进展显示,从学生感知的角度研究学习环境是此领域近10年来的主流,这种感知与评价实质是反映“社会心理氛围”,并非环境本身,但是,结合实验班的情况,我们认为,这样更能反映实验班教改措施的实施、落实情况,是学生视角下真实的学习环境。另外,国外学习环境的研究发现,特定的学习任务、学科、院系、学校和教学方式,都是影响学生学习方式与风格的重要环境因素[4],因此,学习方式并非稳定不变的风格,它主要取决于学生对学习环境和任务要求的感知与判断,“个体会根据他们对学习任务要求的理解,来调整自己的动机与加工策略。……并会以相对稳定的方式处理某一特定的教学要求”[5]。关于学习环境与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样本(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学校和班级)的结果一致表明,学生对学习环境的感知对其学习成绩有重要影响。对这些众多研究结果的元分析显示,当课堂学习环境有凝聚力、令人满意、有目标、有组织和少冲突时,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都比较好。 总结以上研究,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方式、学习结果的重要因素,可以借环境差异所导致的学习方式、结果的不同,反观学习环境的优劣,为实验班教育改革的完善提供依据。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1)实验班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存在学科、院校或年级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教育质量的不同;(2)实验班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结果有预测作用,并且与普通班之间的作用因素、作用大小不同。 二、研究方法 在湖北、吉林的四所大学实验班,及实验班所对应学科大类的普通班,共发放问卷1100份,剔除有缺失值的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30份,回收率为84.55%。其中实验班学生中“‘985’高校A”197人,“‘985’高校B”47人,“‘211’但非‘985’高校C”110人,“一般省属高校D”107人;男生260人,女生201人;大二学生208人,大三161人,大四92人;文科143人,理科198人,工科120人。普通学生共469人,其中A校200人,B校60人,C校110人,D校99人;男生274人,女生195人;大二学生241人,大三136人,大四92人;文科113人,理科166人,工科19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