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3)04-0064-05 目前,内涵式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名校积聚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内涵发展不是单纯地迎合社会发展需求,而是积极融合社会发展需求的过程,因而需要一个坚实的实践载体。英国牛津大学很早就提出打造“卓越学术平台”,整合区域乃至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元资源,推进跨学科的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构建,从而实现在跨学科领域引领国际研究活动。美国斯坦福大学有深远的重视内涵发展的传统,通过前瞻而绵密的战略规划,致力于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和跨学科、跨界的学科平台,强调知识创新与社会服务的融合,鼓励原创性研究和产学研一体化,加快科技转化。目前硅谷已经成为斯坦福大学协同创新的历史见证,并不断推陈出新,实现了校企及高科技园区的良性互动,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心脏[1]。 面对后危机时代的全球挑战和日益加剧的教育资源竞争,2012年3月19日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提高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从顶层设计层面明确高校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知识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新方向和任务[2]。研究和探索高校协同创新机制,无疑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3]。本文拟从协同创新的驱动力及运行机制层面分析,尝试探讨高校如何跨域、跨界整合“政产学研用”等多方资源,推进协同创新,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二、协同创新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协同创新最初是指在工商组织内把学者哈肯提出的协同论(Synergetic)应用在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组织内部人员优化方面。随后随着企业组织管理的日益复杂,企业面临的竞争态势也已经由“零和博弈”向资源互赖、“双赢-多赢”演变,传统金字塔形组织框架和职能型组织运作机制已经成为禁锢企业快速反应的智障,协同创新已经突破企业边界向跨资源整合的多边协作体系演变[4]。特别是在当代,随着“众包”(Crowdsource)思想日益被企业接受并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塑造有形的组织无形的边界,已经成为工商组织的当务之急。组织应该像一个可塑的变形金刚,随时可以吸附或者内嵌在一切有价值的体系中,敏捷地适应外部环境,攫取资源;而不是孔武有力的恐龙,一旦环境变化便轰然倒下。这种“虚者实之,实者虚之”的组织形态正是顺应“众包”时代孕育而出的组织特征[5]。 协同创新意味着资源和要素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遵循价值链原则进行有效汇集和布点,充分释放彼此在“人才、智慧、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上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融合与合作。把创新的主导权释放到价值网络的每个节点上,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驱动和分配模式与结构。 高校协同创新是以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前沿需求为导向,集结“政产学研用”多方创新主体,围绕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重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产业发展中的普适性问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焦点问题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创新议题,开展深度合作。赵德武进一步指出,协同创新是个立体概念,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合作,更是一种战略理念;也不只是单纯的科研组织形式,更是科研创新的新形态。[6] 因此,全面解构“协同创新”,需要把握以下特征: 首先,高校协同创新是一种“拉式”创新行为,不是被动的“推式”创新行为。因而高校创新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亟待破解的困结为导向,国家战略需求以及关系国计民生或企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为协调创新的客体。 其次,高校协同创新主体涉及“政、产、学、研、用”等多方力量。以高校为主体,政府为主导,企业、社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国外研究力量等为主要参与力量。 再次,协调创新的主导权释放到价值网络的每个节点上,形成一种全新的价值驱动和分配模式与结构,因而“高校资源整合能力(由高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决定)”以及“价值分配和激励机制”是构建协同创新体系的抓手或者协同创新的主要驱动力。 三、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构建 协同创新涉及多元利益主体,由需求引导、政府主导,以高校为主体,整合多元力量,因而需要一个有效的运行机制。高校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的具体构建如图1所示。整个运行机制分为三个层面。 (一)引导层面:通过问责机制调控协同创新主体的行为 引导层面即顶层设计。由政府主导,通过协同创新项目布置、章程管理、监督及问责机制构建,从最高层面引导协同创新体系有效运转。政府的引导作用具体体现在: 首先,组织和评估协同创新主体高校(或科研院所)的项目或方案是否对接国家战略、面向科技前沿和社会发展、企业发展的重大前沿需求,是否具有前导性、紧迫性和战略价值。 其次,过程监管和服务。政府的引导作用不是一个短期行为,而是贯穿整个协同创新过程始末,是一个宏观面上的监管和服务,以确保协同创新运作良好,消除各种组织智障,平抑协同创新主体高校在跨领域、跨界资源整合中的摩擦和运作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