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3)09-0014-13 “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难题”,中国现在面临的所有问题“都与中国的国家形象有着根深蒂固的联系”①。现实主义大师摩根索曾指出,“在求生存和争权势的斗争中……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与我们的真实状态同样重要。我们身边人的头脑就是一面镜子,我们的形象尽管会被这面镜子扭曲,却仍然决定着作为社会成员的我们的身份和地位”②。 “中国形象”的提出源自于中国与西方的早期接触。本质上,“中国形象”是一种反映西方想象性的建构物。“中国形象作为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他者,与其说是表现中国,不如说是表述西方。”③在文艺复兴时期,西方需要“孔夫子的中国”等美化中国的乌托邦化的形象,隐喻地表现自身对世俗、现代性的追求。随着西方现代性的确立,其中国形象逐渐趋于负面化。之后,西方的中国形象一直在乌托邦与意识形态想象中摇摆。 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提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强硬论”、“中国傲慢论”等话语,以此使中国国家形象“妖魔化”,折射西方维护自身制度和文化优越性的内在需要。这些负面形象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国际舆论环境。 塑造外国人眼中良好的中国形象,是中国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化解中国“崛起困境”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探讨外国人的中国经历是否成为形成或改变其对中国形象认知的显著变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分析的角度与方法 马可·波罗把中国描绘成遍地黄金,开启了西方对中国的“乌托邦”想象的传统。在门多萨的《大中华帝国风物志》中,“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包含一切美好事物的系统,一种优越的典范文明”④。1615年,在《基督教远征中国史》中,传教士利玛窦在描绘中国人勤劳、温文有礼、尊师重教的同时,也描绘了中国的迷信、算命、酷刑枉法等负面形象。随着西方现代性的确立,面对一个羸弱、腐败的清王朝,西方的中国想象从乌托邦走向意识形态。中国被描绘成一个停滞、衰败、愚昧、缺乏创新活力的负面形象。传教士明恩溥、何天爵等,从基督教文化的立场上,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西方的中国形象是如何生成与建构的,其内在的本质是什么,成为学界探讨的焦点。赛义德认为,西方文化构筑一个低劣的、堕落的、邪恶的东方形象,使东方成为西方观念与权力的“他者”⑤。中国学者周宁从跨文化形象学的角度,提出中国形象是西方现代性想象的产物,西方交替使用乌托邦化的美好的中国形象来表达自己超越的、颠覆性的社会想象,运用意识形态化的负面中国形象来表达西方对其现代性的整合、巩固性的社会想象。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无论俄罗斯、印度还是日本,均不由自主地使用西方现代化的框架来看待中国,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本质上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派生物⑥。 一些国外研究机构已经对外国人的中国形象认知进行过系列调查,如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东南亚的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日本《朝日新闻》(Asahi Shimbun)等。但是,已有的调研对象主要以美、日等发达国家公众为主,对发展中国家公众关注不足,对来华外国人群体的中国形象认知的研究尤为缺乏。因此,本文使用问卷和访谈研究方法,对来华外国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索中国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路径。 中国形象是一个涵盖物质、制度与观念三层面的复合型的集体想象。文艺复兴时期,西方对中国的美化,因循从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的路径;而后期,西方对中国的丑化,也顺延着这一逻辑⑦。中国崛起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中国形象已经逐步突破“停滞帝国”(物质形象)的话语霸权,然而,“东方专制帝国”(制度形象)与“野蛮或半野蛮的帝国”(观念形象)的话语阴影依然存在。因此,从物质、制度和观念层面上探讨中国形象尤为重要。在物质层面上,本文用在上海的外国留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贫富差距的看法等指标进行衡量;在制度层面上,用留学生对中国政治民主、言论自由、社会稳定等内部问题的看法以及对中国是否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否是负责任大国、对其它国家的援助的性质等对外问题的看法进行衡量。在观念层面上,则采用留学生对中国人文明素质、平等对待外国人意识、“和”文化、关系文化的看法来具体衡量中国的国民性形象。 本研究把留学生的性别、来源国家、所学专业、在中国生活的时间、在中国攻读的学位类型、费用来源、在中国是否有亲戚等设置为自变量,考察其对留学生的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除了以上基本信息外,问卷还询问了留学生以下问题:认为中国的言论自由的好坏;政治民主的好坏;社会稳定的好坏;贫富差距的好坏;是否同意在中国办成事一定要找关系;是否同意中国人平等对待外国人;认为中国人的文明素质的好坏;认为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是负责任大国;中国在多大程度上是和平发展的国家;中国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是经济掠夺还是无私帮助;来中国后对中国的印象是变好还是变坏。对于每一个问题,均分成-3、-2、-1、0、+1、+2、+3这7个刻度供留学生选择,其中,“-”代表的是负面看法,“0”代表中立看法,“+”代表正面看法。数字的绝对值则代表正负面看法的程度。 为此,本文选取上海外国留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笔者在2012年5月至7月、2012年11月至12月先后两次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等20所上海高校的留学生进行调查。在问卷与访谈的抽样方法上体现“最大差异化”原则。本研究共收集了561份有效问卷,并对48人进行了深度访谈⑧。其中,男性为290人,占51.7%,女性为263人,占46.8%。来自韩国的留学生最多,有82位(占14.6%),来自日本的有78位(占13.9%),来自欧洲国家的有72位(占12.8%),来自美国的有62位(占11.1%),来自非洲国家的有56位(占10.0%),来自越南的有46位(占8.2%),来自中亚国家的有22位(占3.9%),来自中东国家的有19位(占3.4%),来自拉美国家的有13位(占2.3%),来自其他亚洲国家的有104位(占18.5%)。留学生的主要专业分布为语言类(38.1%)、理工或医科类(19.1%)、经济管理类(11.6%)、政治类(9.6%)、教育类(6.2%)、其他人文社会科学(14.1%)。这些留学生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最长为18年,最短为1个月,其中18.4%的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半年以下,22.6%的人生活半年到1年半,23.2%的人生活1年半到2年半,12.5%的人生活2年半到3年半,11.1%的人生活3年半到4年半,11.2%的人生活4年半以上。所有留学生中,3.77%的人攻读专科,60.5%的人攻读本科学位,19.93%的人攻读硕士学位,2.15%的人攻读博士学位,还有13.64%的人为短期交流项目。留学生中有36.31%的人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20.21%的人获得自己国家奖学金,还有42.39%的人为自费项目。留学生中有15.76%的人有中国亲戚,其余的84.24%则没有任何中国亲戚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