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哺与哺育 ———对青年“文化反哺”的质疑 刘宏森(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探索与争鸣》,2013.7.34~37 从人的社会化角度看,“文化反哺”被理解为传统受教育者向教育者传授社会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一种自下而上的社会化过程,其实质是青少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积极主动影响过程。从现实状况看,青年“文化反哺”的内容集中于新的生活领域、新的知识领域、新的价值观念等方面,主要表现于“文化的表层”。在对新潮流、新时尚、新的文化知识动态的把握了解,对新兴消费品、新器物的使用,对年长者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的选择等方面,青年的确具有比年长者更大的“话语权”,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然而,“文化的表层”的新领域、新事物、新现象,虽然更加容易抓住人的眼球,引起人们的注意,却绝不等同于文化。事实上,除了青年熟悉和擅长的“文化的表层”以外,文化还包括其他重要的方面,尤其是极其丰富的传统文化方面。 青年对年长者的“文化反哺”是有限的,只是某些方面的“文化反哺”。对此,有些学者还是很清醒的:“人类文化是长期积累而有传承性的,个别领域的反哺现象,并不意味着文化代代相传的规律(即青少年必须学习人类历代积累的文化成果和道德规范) 已经改变。所以,前喻文化是普遍性的,后喻文化只局限于电脑网络等特殊领域。” 越系文化香榧传说群的若干思考 —— 一个香榧传说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刘锡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西北民族研究》,2013.2.50~60,15 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门类和领域之一,是民众口传心授、世代相传,集体创作、集体享用的口头语言艺术。民间文学的专题调查,在我国,60 年来,各地进行过多次,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次香榧传说专题调查,其目的,笔者设计为两个,供大家讨论和参考:(1)摸清会稽山地区古老的香榧传说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和流传状况,从而探讨和制订保护措施;(2)挖掘和发现优秀的故事家(传承人),收集相关的民俗文物和民间抄本、印本。下面笔者就这次专题调查的理念和方法谈点意见,供讨论。 (一)文化理念与指导思想 专题调查一般都预设一个调查的主题(专题),比如我们要调查和采录的是与香榧树和香榧子有关的传说。要想在规定的时间里最好地完成预定的主题和达到既定的目标,就必须要求所有参与调查的人员遵守一个共同的理念。这个理念,简单说来,不外下面的四点:第一,民间文学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一定地域文化及其叙事传统的一部分。第二,讲述文本的现代性。第三,遵守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三原则。所谓全面性,即在调查和采集的过程中,以历史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全面调查和采录,避免教条主义和机械主义,避免主观地、轻易地舍弃一些一时间认为没有价值的作品或材料。所谓代表性,指在普查中,任何人都不可能对一切民间文学现象平均使用力量,要善于在一个地区的范围内,发现哪些形式、哪些作品、哪些类型是有代表性的,抓住了这些形式、作品、类型,也就抓住了主流的或主要的东西。而在后期的编纂工作中,不大可能有闻必录,而会从中遴选那些有代表性的文本。只有把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三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符合这“三性原则”的调查和采录成果,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第四,处理好数据和文本的关系。 (二)到现场去!——实地调查 民间文学的采录不是书斋里的工作。田野调查和观察研究业已逐渐成为世界上不同国家和不同流派的民间文学研究者和民俗学者共同的观念和方法。实地调查是民间文学采录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不到现场作实地调查,不能算是真正的民间文学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