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国集团(G20)成立于亚洲金融危机中的1999年,华尔街金融海啸将其由央行行长和财长会议升格为领导人峰会,迄今已过去近五年。期间,G20机制强化合作于金融危机,“同舟共济”于拯救世界经济,将保持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视为己任,并替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然而,世界经济环境已事过境迁,发达国家最困难期已经过去,新兴市场则遭遇发展瓶颈。G20内昔日“风雨同舟”渐行渐远,今日“过河拆桥”苗头隐现。未来,G20合作机制何去何从,需要新思维,应有新举措,关键是由危机应对转变为全球经济治理的长效机制。 一、反危机时同舟共济,谋发展间分歧隐显 华尔街金融风暴加速G20机制化进程,领导人峰会仓促登场可谓临危授命,新兴大国由边缘地带突然进入中心位置,看似国际金融危机使然,实质是全球经济力量格局变迁的结果。因为,当今世界无论金融经济,还是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如能源安全、粮食问题、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乃至恐怖活动、传染性疾病等,都离不开新兴市场的合作,全球治理需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紧密合作。 在过去五年中,G20合作机制不负众望,在反危机与防衰退中劳苦功高。在第一次G20华盛顿峰会上,与会领导人齐心合力,以制止危机向全球蔓延。会议要求,所有成员国采取必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并一致达成金融与经济改革行动计划。第二次峰会于2009年4月在伦敦召开,时值世界经济自由落体式下滑,峰会及时推出1.1万亿美元的刺激计划,同时强调加强金融监管与改革,反对保护主义,恢复信心与信贷,以制止经济进一步衰退。同年9月,在美国匹兹堡举行G20第三次峰会,时值世界经济开始触底回稳,峰会将重点放到退出战略上,同时着手构建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事宜,宣布G20替代G8,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论坛,同意增加新兴市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份额,成员国承诺履行金融经济改革,为“21世纪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奠定基础。应该说,前三次峰会开得非常成功,在遏止金融危机蔓延,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改革国际金融体系等,均取得预期的丰硕成果。 然而,2010年6月的第四次多伦多峰会后,G20内合作精神开始淡化,在一些议题上分歧明显。究其原因:一是美国政策重心由反危机转向促增长。白宫关注点转身国内经济复苏,奥巴马总统明确提出带有保护色彩的经济政策,如“购买美国”、“出口倍增计划”等,将拼出口、创就业、促增长作为政府政策主要目标,国内经济爱国主义盛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掀起。二是历次峰会难免掺杂某些举办方色彩,议题设计随意性上升,同时缺乏严格的审查制度,领导人峰会出现“论坛化”现象。三是危机中心由华尔街转到欧洲,欧债危机因希腊债务危机而引爆,G20峰会开始将关注焦点转到欧洲,美国对G20机制的热情下降,显示某种“隔岸观火”心态。四是峰会更加关注“经济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框架,需要审查各自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然而,出于对自身经济利益的保护,成员间对某些议题出现意见分歧,或议而不决,或敷衍了事,或执行不力。如,多伦多峰会不但议题平平,而且成果寥寥。唯一值得一提的是,要求发达国家在2013年底前减少一半财政赤字,2016年底前保持财政更稳定。然而,至今发达国家仍我行我素,减赤目标成为一纸空文。在同年11月的首尔峰会上,成员国就调整全球失衡出台“参考性指南”,引起很大分歧,结果难以落实。会议批准的IMF份额改革方案,因美国会至今未通过而无法最终落实。《首尔宣言》要求,各成员国在2013年前不设置新的贸易及投资壁垒、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事实上,而后几年全球保护主义甚嚣尘上。据世贸组织(WTO)统计,危机以来,G20成员国实施的贸易限制措施超800项,到2012年底只撤销20%。由于保护主义,使全球每年贸易额减少6500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的3.5%。在2011年11月的戛纳峰会上,会议主题集中于欧债危机,举办方又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列入议题,引发美国反感。加之,法国总统选举在即,举办方政治秀明显。在2012年6月的墨西哥洛斯卡沃斯峰会上,会议要求成员国承诺向IMF增资4500亿美元,帮助欧元区缓解债务压力。中国承诺提供430亿美元,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墨西哥各承诺出100亿美元。但有意思的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居然一毛不拔,不作分文承诺。可喜的是,其他IMF成员累计承诺增资4560亿美元,超出预期目标。这充分说明,同舟共济、合作共赢,依然是G20的主要精神。 无疑,G20在如此短时间内、以如此密集的方式共召开八次领导人峰会,史无前例。试想,假如没有G20这一南北紧密合作的应急机制,全球经济迄今或许依然陷于衰退深渊而不能自拔。前车之鉴是,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因美国衰退而陷入“大萧条”,在低谷徘徊长达七年后,到1936年才出现转机。期间,发达国家经济累计衰退28%,不发达国家经济衰退21%。今天,因为G20的紧密合作,不但制止危机恶化,而且以空前的财政刺激,使世界经济短期内止跌反弹。据IMF统计,到2012年底世界经济已经连续41个月持续增长,全球产出年均增长达到4%,虽然低于“大稳健”时期(2004—2007年)的5%,但高于过去30年3.5%的年均增长率,与G20精诚合作有直接关系。 二、未来发展面临新挑战,规则博弈趋于白热化 当前,虽然危机结束,但形势更趋复杂,全球发展加剧分化。尤其是,虽然华尔街金融海啸过去五年,但世界经济仍处深刻调整中,金融危机深层矛盾依然存在,经济结构问题远未解决,发达国家经济虽然企稳复苏,但病体经济仍需长期调理,新兴市场经济增长减速,发展遭遇结构性难题。面对复杂的新环境,国际社会期待G20能够汇集各方智慧,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稳定国际金融,推动世界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劲、可持续和平衡增长”。然而,G20成员间保护行径有增无减,美等发达国家“转嫁危机”隐现,“自扫门前雪”现象普遍。凡此各种,确实令人担忧。 第一,西方舆论极力唱衰新兴市场,后者面临“被危机化”风险。众所周知,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主要靠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牵引。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2008—2012年间,世界经济增长的83.3%来自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其中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贡献率最大,达到58.8%,而中国一家的贡献率就占亚洲的60%,世界的35.3%,而发达国家经济的贡献率只有11.7%。上述数据说明,在过去五年中,假如没有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透支发展,今天世界经济或许依然挣扎在衰退边缘。为制止危机蔓延,刺激经济复苏,在华盛顿和伦敦峰会上,中国等新兴市场慷慨解囊,一方面承诺向IMF增资,帮发达国家战胜危机,另一方面以巨资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当时的透支发展(2010—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分别增长7.6%和6.4%),酿成了而后的过度投资和资产泡沫后果,加之以美为首的发达国家持续执行量宽政策,导致热钱大量涌入新兴市场。特别是,近期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反复表示将退出量宽,搅得全球资本市场不得安宁。结果是,一则美元汇率升跌无常,使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起伏跌宕;二则美国长期利率上升,经济预期走强,使美元资产更受青睐,大量资金撤离新兴市场。加之,欧债危机开始见底,资金加速回流欧洲。新兴市场不得不再次经历类似2011年那样的过山车现象,资金由涌入到流出,经济由热到冷,令其措手不及。西方则借此做足文章,舆论大势唱空,市场疯狂做空,把一些新兴市场推入衰退边缘。西方媒体更是添油加醋,恶炒“金砖”褪色,不再是世界经济引擎,预言“第三波危机”降临,甚至引发经济、金融和社会危机叠加的“完美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