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3-5161(2013)04-0016-17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码:A 尽管“中东地区近两年经历了大变革、大动荡,使得巴勒斯坦问题受到一定冲击,有被边缘化的感觉,巴以和谈也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巴勒斯坦问题仍是影响中东全局的核心问题,该问题不解决,会对中东地区其他问题产生不利影响”①。谋求早日解决中东和平问题,除继续加强国际社会的外力推动外,更应立足巴以双方的内因驱动,尤其要正视巴以陷入和解政策困境这一事实,其原因极为复杂,但在耶路撒冷圣城被国际与地区势力政治化的博弈中,耶路撒冷问题衍化为巴以和解政策困境的关键,再次印证了耶路撒冷问题对中东和平进程具有全局性影响意义。 一、巴以和解政策渐入困境:耶路撒冷圣城地位悬而未决 “政策就是对已经出现、正在出现或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事件所确定的行动方针和行动规则,以及对行动后状况的解释”②,主要包括目标、意图、行动、规则等要素。巴方欲借和解政策实现建国目标,以方想用和解政策达到安全目的。但在和解政策制定、实施与评估中却受诸多因素牵制而陷入困境。 巴勒斯坦的和解政策主要由法塔赫对以政策、哈马斯对以政策等组成:(一)法塔赫最初主张通过武装斗争打倒犹太复国主义,解放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民主国家。自20世纪八十年代后,法塔赫逐渐趋于温和、务实,同意在“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基础上以外交和政治斗争方式建国,且主要通过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积极参与中东和谈、利用入联推动建国,以及加快内部和解进程等方式落实和解政策;(二)哈马斯主张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全巴勒斯坦”土地,拒绝承认以色列生存权利,哈马斯领导人亚辛提出“三不”方针(不解除武装,不同意停火,不加入巴勒斯坦新政府)与哈马斯采取自杀式爆炸的极端斗争方式等破坏了巴以和平协议的顺利实施。亚辛等领导人被杀使得哈马斯为摆脱生存危机调整战略,参加2006年1月巴立法委选举获胜后签署“狱中协议”,在承认以色列问题上采取模糊立场。尽管哈马斯开始与法塔赫谋求联合执政,又在对以立场上出现趋软迹象,但哈马斯与法塔赫的分歧依然突出,且主要包括:1.两派坚守的未来巴勒斯坦国的首都为东耶(法塔赫)、全耶(哈马斯);2.两派和解方式不同,前者主张采取和平谈判方式,后者仍坚持武力抗以立场;3.两派在“两国并存”问题上未从根本上达成共识。因此,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和解立场能否真正统一、和解政策能否全面落到实处并能长久维持都充满不确定性。内部和解是外部和解的基础,内部矛盾致使巴勒斯坦和解政策陷入双重困境。 以色列的和解政策主要由鹰派、鸽派及宗教政党等的对巴政策、立场等构成:(一)以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为主的鹰派,在巴以问题上坚持“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主张吞并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反对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但随着巴以局势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施压,沙龙的立场由硬趋软,尤其是2005年8月,沙龙政府的加沙单边撤离行动“使在争取和平道路上巴以双方冲突的矛盾性质发生了变化,过去是‘零和关系’:以色列要消灭巴勒斯坦,巴勒斯坦要赶走以色列;现在双方都接受了‘共存’理念,即在共存前提下,为己方争取最大的利益”。③但2005年12月沙龙因病退出政坛后,内塔尼亚胡成为鹰派又一位代表人物,提出“以安全换和平”的强硬和解原则,推行在犹太定居点问题上决不妥协的强硬政策;(二)拉宾、佩雷斯、巴拉克、奥尔默特等工党与前进党领袖成为鸽派代表,在巴以问题上立场温和、务实,主张“以土地换和平”,不反对建立巴勒斯坦国。其中,奥尔默特政府还破例将耶路撒冷问题纳入巴以和解议题,暗示以色列准备在耶路撒冷问题上作出让步,甚至担任巴以和谈以方高级谈判代表的利夫尼认为,确保以色列作为独立国家的唯一方法就是放弃以色列在1967年中东战争中占领的巴勒斯坦部分土地;(三)在以色列政坛还活跃着沙斯党、圣经联合阵线和国家宗教党等三大宗教政党,宗教政党根深蒂固的“应许地”观念成为永久占领被占领土的合法依据,适应了右翼激进环境的需要,多数宗教党成员也成为鹰派阵营的卫士,更成为强固右翼阵营的重要力量。④尽管内塔尼亚胡新政府中宗教政党没有任何内阁席位,但其宗教、社会与政治影响力毋庸置疑,并对统一鹰派与鸽派的和解立场依然起到牵制作用。目前,以色列和解政策困境主要包括:l.以方不承认哈马斯是“和平伙伴”而拒绝与之展开和谈;2.不停建犹太居民点,尤其在东耶定居点扩建问题上决不妥协;3.巴以双方均在耶路撒冷地位问题上坚守各自谈判底线不松口,无法“重回谈判桌”。甚至在美国宣布给巴方提供40亿美元援助后,巴态度也无软化迹象。从以色列的态度来看,内塔尼亚胡一直表示说愿意重返谈判桌,甚至呼吁阿巴斯“给和平一个机会”,但实际上以方诚意只限于口头,缺乏实质性的行动。 二、巴以和解政策陷入困境原因:耶路撒冷问题被政治化 巴以和解政策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耶路撒冷问题被地区与国际势力程度不同地政治化则是关键,主要体现为: (一)两个耶路撒冷话语体系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