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1923年的夏季学期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在海德格尔思想发展史上居于一个关键的位置:它上承海德格尔思想的开端,是弗莱堡早期(1915—1923)的思想总结;下启海德格尔马堡时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存在与时间》的诞生。那么,在何种意义上《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影响甚至规定了《存在与时间》?实际性解释学如何使现象学的存在论成为可能?在整个海德格尔思想的谱系中,澄清上述问题,就是澄清海德格尔的思想开端、哲学道路及其理论旨趣。 一、何谓实际性解释学? 除了现象学外,解释学是弗莱堡早期海德格尔密切关注的对象。1917年海德格尔集中研究了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思想。1922年海德格尔为应聘马堡大学副教授而写成了所谓的“那托普报告”,提出了“实际性的现象学解释学”的观念;1923年的夏季学期讲座《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中,海德格尔分析了“实际性”概念,并梳理了“解释学史”;1926年海德格尔写就了《存在与时间》,站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的视角看,《存在与时间》只不过是实际性解学的具体展开。那托普报告、夏季学期讲座和《存在与时间》构成了实际性解释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那托普报告中,海德格尔虽然没有对“实际性解释学”做出详尽的阐释,但是已经完整地提出了这一观念并规定了其内涵。那托普报告明确指出:哲学对象就是人的此在,“哲学问题关涉实际生命的存在”,“哲学问题关涉那种在当下被称呼存在和被解释存在之方式中的实际生命的存在”。(海德格尔,2004年,第90页。下引海德格尔文献仅标年份和页码)“实际生命”以被解释的方式存在,因为“实际生命始终都活动于某种特定的被解释状态中,活动于一种传承下来的、经过修改或者重新加工的被解释状态中”。(同上,第83页)“实际生命”的这种“被解释状态”,海德格尔称之为“解释学处境”。在此,海德格尔把“实际生命”和“解释学处境”勾连起来。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实际的人类此在本身是以一种显示方式得到规定的。这种“显示方式”就是指“解释学处境”的显示。因此“哲学只不过是对实际生命的明确解释而已”。(同上,第92页)因此,我们可以说,解释学不是海德格尔有意寻求的,而是他的问题所遭遇到的,是同其哲学观念和理论旨趣密不可分的。在此意义上,哲学只能是实际性解释学。 澄清海德格尔实际性解释学的全部关键就在于对“实际性”的理解。关于“实际性”,那托普报告指出:“‘实际性’这个观念意味着:向来只有本真的实际性(在词面意义上理解就是本己的实际性),亦即本己时代和世代的实际性,才是研究的真正对象。”(同上,第91-92页)在此,海德格尔强调“实际性”的“本真性”、“本己性”。这是因为实际生命在现实中具有沉沦趋向,“沉沦于世”意味着实际生命多半生活在非本真之物中。海德格尔指出,实际生命“多半生活在传承之物中,生活在被传送给它的东西中,生活在它以通常方式居有的东西中。甚至作为本真占有物原始地形成的东西,也沉沦于平均状态和公众状态,丧失了从其原始处境而来的特殊的起源意义,并且自由地飘浮着进入‘常人’的普通状态之中了。”(2004年,第92页)因此,海德格尔强调只有本真的、本己的实际性才构成哲学的真正的研究对象。 在1923年的夏季学期讲座中,海德格尔延续了那托普报告的观点,但是侧重点略有不同。海德格尔指出:“实际性是用来表示‘我们的’‘本己的’此在的存在特征。更确切地说,这一表达系指:当下的这个此在,如果它在其存在特征上是存在方式中的‘此’的话。”(2009年,第7-8页)实际性构成了此在的存在方式,此在以其最本己的存在方式在此存在。其存在方式敞开并限定着“此”的当下的可能性。“本己性是一种存在的方式,一条指向可能的觉醒之路,而不是孤立对照意义上的区域划分。”(同上,第8页)因此,“实际性的(faktisch)意思是,表示它自身源于这样一个存在者的存在特征,并且以这种方式‘存在’(ist)。如果我们将‘生活’(Leben)看成是一种‘存在’的方式,那么‘实际生命’(faktisches Leben)的意思系指:作为以某种存在特征的表达方式在‘此’的我们本己的此在。”(同上,第8-9页。译文略有改动,下引此书译文略有改动之处不再注明)可见,那托普报告强调哲学的真正研究对象是本真的实际性,而夏季学期讲座则进一步指出:实际性构成了本己的此在的存在特征,即实际生命的存在方式。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继续谈到了“实际性”概念,并把“此在”的实际性和作为其他“存在者”的实际性相对照。海德格尔指出:“此在在某一种‘事实上的现成存在’的意义下领会着它最本己的存在。然而,自己的此在这一事实的‘事实性’在存在论上却根本有别于一块石头事实上搁在那里。每一此在总都就作为实际此在而存在,我们把实际此在的这一事实性称作此在的实际性。”(1999年,第65页)在这里,海德格尔认为此在的实际性和存在者(现成事物)的事实性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此在的生存的实际性海德格尔使用的是“Faktizit
t”,可译为“实际性”;现成事物的实际性海德格尔使用的是“Tats
echlichkeit”,为了区别,可译为“事实性”。因此,海德格尔指出:“实际性不是一个现成东西的factum brutum(僵硬的事实)那样的事实性,而是此在的一种被接纳到生存之中的、尽管首先是遭受排挤的存在性质。实际之为实际的‘它存在着’从不摆在那里,由静观来发现。”(同上,第158页)因此,“实际性”相对于“事实性”,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事实性”是现成东西的僵硬的事实,而“实际性”是包含有“能在”的。“要是有人愿意并能够把此在当作现成事物来记录它的存在内容,那么可以说,基于筹划的生存论性质组建起来的那种存在方式,此在不断地比它事实上所是的‘更多’。但它从不比它实际上所是的更多,因为此在的实际性本质上包含有能在。然而此在作为可能之在也从不更少,这是说:此在在生存论上就是它在其能在中尚不是的东西。”(同上,第170页)如果说此在包含有能在的话,那么此在就不是一种固定不变的、僵硬的、现成的事物,而是一种超越性的生存,更多地蕴含的是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