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08(2012)03-0093-11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借助各类象征符号建构自己的政治象征体系以此来传播其政治理念。“列宁符号”是一个典型的象征概念。“列宁符号”是指中国共产党运用列宁的名字、肖像、忌日等象征来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空间、生活物品等进行建构装点的政治符号产品。列宁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和领袖,其思想代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统,运用“列宁符号”推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社会化进程,则是一项明智之举。民主革命时期中共通过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场所、组织、物品、建筑、道路、学校等进行列宁名字命名或形象符号装点,使之具有革命象征意义,成为推进中共革命社会化的重要媒介。例如列宁肖像的货币、列宁诞辰忌辰纪念日、列宁名字命名的学校、“列宁号”飞机、列宁公园、列宁室俱乐部、列宁报刊、列宁读书班、闽西列宁书局、列宁市、列宁主义街、列宁装、列宁歌曲、列宁青年场、列宁台、列宁路、列宁公园、列宁小少队、“列宁岩”以及各类含有“列宁符号”的著作、证书、年画、石刻等等。因此,这种运用革命领袖象征进行革命符号装点的做法,使得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化,借助“列宁符号”时间化、空间化、生活化的物质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仪式与革命:“列宁符号”的时间建构与传播 “列宁符号”在时间上的建构与传播主要是指借助于列宁诞辰忌辰纪念日的纪念活动来进行的。民主革命时期主要集中于对列宁忌辰纪念的时间符号。每逢列宁逝世周年的纪念活动,中国共产党都从不同范围内举行各种纪念仪式,发表纪念宣言、纪念通告、纪念办法,通过座谈会、报告会、讲演会、展览会、纪念社论、纪念文章、纪念专刊专号、出版列宁作品等形式举行纪念活动,广泛传播列宁的生平事迹、论著思想及其对中国革命的指导。1925年1月10日,中央通告第二十四号《对北洋军阀召开善后会议的对策》中提出:“列宁周年纪念日(本月二十一日)各地应在可能范围以内号召地方各团体开一纪念会。”①仪式是为维护这些信仰的生命力服务的,而且它仅仅为此服务,仪式必须保证信仰不能从记忆中抹去,必须使集体意识最本质的要素得到复苏。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列宁诞辰忌辰纪念活动是一种政治仪式和象征。借助这样的政治仪式,传播革命象征,以此来建构传播马列主义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实践。“仪式作为象征性的行为与活动,不仅是表达性的,而且是建构性的;它不仅可以展示观念的、心智的内在逻辑,也可以是展现和建构权威的权力技术。而政治权力亦不仅仅表现为简单的强制,而是力图呈现为一种合法合理的运用。”③ 借助“列宁符号”的时间建构,树立中国革命形象。列宁逝世不久,中国共产党就组织了一系列的悼念活动,此时恰逢国共合作时期,因而,对于列宁的纪念更多的是树立列宁的革命形象。1924年3月9日,《民国日报》刊出《追悼列宁大会特刊》,其中发表了瞿秋白的《历史的工具——列宁》一文,文中指出:“我们平民曾经用列宁,当他是革命斗争的好工具。我们平民永久崇拜列宁,因为他是革命的象征。”④1925年1月20日,李大钊在北京纪念列宁大会上指出:“今日为列宁周年忌日。我们今天开会纪念他的意义,因为他是世界革命指导者,同时又为东方被压迫者的良友。”⑤1926年1月21日,李大钊在列宁逝世两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列宁先生已去世二年了!他的死是世界的大损失,而且他给了我们很重的责任。”⑥土地革命时期则突出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形象。如1931年1月16日,中共闽粤赣苏区特委西南分委为李卢列纪念周告群众书指出:“列宁著作了十月革命辉煌的篇章,创造了布尔什维克党,建立了无产阶级的祖国苏联,把占全世界六分之一的土地与人口脱离了帝国的统治,开辟了无产阶级的花园”⑦。抗日战争时期对于列宁逝世纪念强调其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1940年1月24日,《新中华报》发表了《纪念世界革命导师——列宁》的社论称:“列宁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也是弱小民族解放运动的导师,是一切被压迫民族的朋友”,“列宁的学说是人类解放的灯塔,照耀着人类解放斗争的道路。”⑧ 借助“列宁符号”的时间建构,指导中国革命实践。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列宁的纪念主要集中对其1月21日的逝世纪念,每逢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主办或主管的主要刊物会以发表纪念社论、出特刊专号、纪念文章等方式传播列宁的革命思想,通过苏联革命与中国革命的比较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如1924年3月15日出版的上海大学学生办的《孤星》旬报第4期刊发了《追悼列宁专号》,探索中国革命道路。1924年2月2日《中国青年》第16期发表了陈独秀纪念文章《列宁之死》,指出:“列宁生前在革命中的成绩,是我们所知道的;他死后,在新俄建设及世界革命中的损失,也是我们所应该承认的。”⑨列宁逝世之后,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刊每年1月21日都发表列宁逝世纪念的特刊、纪念文章,研究列宁革命背景下的中国革命。1925年1月21日,《向导》出《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刊特》,分别发表了《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大会对于列宁逝世一周年纪念宣言》、陈独秀的《列宁与中国——列宁逝世周年纪念日告中国民众》以及《殖民地被压迫人民所应纪念的列宁》、《一九○五年的列宁》、《列宁不死》等纪念文章。系统介绍了列宁的革命思想及其在中国的现实意义。1926年1月21日,《向导》周刊第143期刊发了瞿秋白的纪念文章《列宁主义与中国的国民革命》,文中指出:“如今列宁逝世的二周年已经到了,中国民众应当纪念他,应当考察中国现时的革命运动之发展和世界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列宁主义的关系。”⑩1927年1月21日,《向导》周刊第184期的《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特刊》分别发表了陈独秀的文章《列宁逝世三周年纪念中之中国革命运动》以及《列宁论东方民族的解放运动》、《列宁主义是否不适合于中国的所谓“国情”?》、《“列宁死了,但列宁主义活着!”》、《列宁与妇女解放》等纪念文章,借助列宁逝世纪念,指导中国革命运动。1930年1月18日,《红旗》杂志发表了承泽的纪念文章《纪念列宁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文章指出:“一月二十一日,是世界革命领袖列宁逝世六周年纪念日”,“我们现在纪念他,是因为他有领导革命的伟大功劳,尤其是因为他告诉了我们革命的必由之路。我们不仅对于他表示景仰,而且,特别要了解他的主义,实行他的主义”(11)。同样,1931年1月1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发表了《纪念列李卢》的社论,指出:“一月二十一日是列宁同志逝世七周年纪念”,“发动并领导广大群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以反抗敌人的进攻”(12),是纪念活动的主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