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前三十年正如蔡翔教授所说,占据了意识形态的核心位置。所以我这个题目是从我的老朋友蔡翔那本书里直接挪用来的,窃题不算偷。这个题目本身很有吸引力,而且蔡翔老师做得很好,很精彩。他这本书——《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里面一章叫做《劳动或者劳动乌托邦的叙述》,他的基本观点就悬在这里。对劳动的高度肯定蕴含着一种强大的解放力量,使中国下层社会的主体性包括这个主体的尊严得到了确定,这是它的基本主题。但同时,他又把劳动的主体性引申到了所谓伦理和情感的方面,也就是它不光是政治的和经济的地位的确定,而且是伦理的和情感的。由此展开了革命中国的德性政治或者叫尊严政治的实践。他是以讨论四部作品——其实不止四部作品——的方式来观察当代文学是怎么样依据劳动概念来组织自己的叙事的。蔡老师这本书是因应了当下对后三十年的现实批判,来回顾前三十年中国革命、大众革命和社会主义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当下需求的意图。 第一部是赵树理的《地板》,就是土地的意思,山西话叫“地板”,说的是地主阶级内部的辩论,一个小学教员——又是地主,叫王老四,对王老三的教育。王老三在减租减息的法令之下说:减租减息没问题,但是情理不合。就是说我遵守法令,但是这个法令情理不合,地板是我的,凭什么说地板不能用来换租子?作为小学教员的弟弟就现身说法教育王老三,说有一处荒山,当年老契上说什么也不长,后来经过老孙家、老李家几代人的耕种,终于可以有粮食打出来;后来又经历什么天灾人祸,老孙家、老李家逃难了,没人耕种了,只有自己下地去种,才知道粮食确实是要用劳动换来的。总之,蔡翔老师通过赵树理这篇不怎么成功的宣传政策的小说来论证法令和情理之间的关系,借助这个使得劳动者获得一种尊严。构成赵树理所说的尊严的是劳动和生活世界之间的情理,是法令的情理化,这是第一篇作品。 第二篇作品也是描写地主,这就是土改之后的地主。《改造》是秦兆阳写的,跟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发在同一期的《人民文学》上。《改造》是很有喜剧性的一篇,地主王有德被土改,也分到了一块地,这是土改的法令规定的,但是王有德没有一点要去耕种这块地的意愿,一点冲动都没有。所以田园将芜,一肚子火——凭什么要我干这些下人干的活?冲动之下要去放火,烧别人的麦田。这当然不能得逞,被押到村公所,里面群情汹涌,要把他押到县里去、要吊打。比较精彩的是,村公所里贴满了标语,“反对懒汉”、“在新社会不准吃闲饭”、“谁不劳动谁饿肚子”、“只有劳动才能改变你的地主成分”、“消灭寄生虫”。这些都是从“劳动”这个概念出发的否定性行动,通过否定性的表述来肯定劳动新的价值。最后他们很温和地斗地主,罚王有德为村公所服务。他发现干活也不是那么难的事,干着干着身体也好,满面红光了,觉得自己腰板也直了,再也不是二流子的那个样子了,这就是劳动对地主王有德的改造。但是蔡翔老师还提到了《改造》这篇小说马上在第二期受到了两位读者来信的批判,而且附上了秦的检讨,就是当时人们对温和地改造地主、丧失了疾风暴雨的阶级斗争记忆写作的不满。其实蔡翔想讨论的是劳动成为德性政治的核心,这是《改造》这篇小说。 第三篇其实是讨论集体劳动。前边讲的是相当抽象的体力劳动,到了《创业史》等一系列跟农业合作化有关的作品强调了“劳动”概念如何转到“集体劳动”这样一个更重要的概念。他用的是《创业史》扉页上的民谚,“家业使兄弟们分裂,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这么欧化的表述,我怀疑它不是民谚,是柳青发明的。“家业”当然是私人的家业,分家嘛;“劳动把一村人团结起来”,就是集体劳动。蔡老师一个十分精彩的发现就是表述集体化、农村合作化的小说也好电影也好,有一种欢愉场面,比如《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等等,里面有很多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这是集体劳动带给他们的欢乐——内在的朝气蓬勃的欢乐,蔡老师非常惋惜地说这种场面再也见不到了。而且直接引申到了集体劳动带来的速度感,就是“多、快、好、省”的“快”,一年翻几番的那种“大跃进”的偏执狂,或者说狂热。这是征服自然,而且特别注意到速度的问题。他提示到这后面可能有德国浪漫主义的影响。 第四部分就没那么精彩了,《李双双》是电影,《李双双小传》是小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是部电影,讲的是上海——蔡老师所处的就是那个都市。上海的家庭妇女组织起“里弄生产组”,社会劳动使女性从家庭里面、从私人劳动里面解放出来。就是说这些人突然发现自己有工作能力,这工作能力是去性别化的,同时这种去性别化也使男性占据的工作位置发生了移位,腾出了一个空间让家庭妇女可以施展。 这就是蔡老师这篇文章提到的观点和他分析的文本。对我来讲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我觉得有很多地方我还是可以插嘴,可以做我自己的文章,可以借题发挥,或者对蔡老师洞见之外的盲视做一点补充,所以我这个题目就是这样来的。 那么,我想讲的大概是三个主题,第一个就是“因为他/她能劳动”,这是完全顺着蔡翔的思路,即是说劳动赋予下层人民一种价值。第二个题目是“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劳动成为一种改造人,不光是改造人的身体,同时也是改造人的思想。这带来了劳动跟尊严之间的非常吊诡的关系,劳动成为惩罚,这是蔡翔没有讨论到的,如何使得劳动光荣和劳动惩罚并存在这个概念系统之中。第三个其实是蔡翔下一章讨论工厂、劳工的时候提到了的,他叫“工匠精神”,他没有说“主人公精神”。那么,“劳工神圣”,最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的其实是工人的劳动,但他没有展开讨论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劳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蔡翔是在下一章“工匠精神”用了一些长篇小说,都是跟鞍山钢铁公司有关的长篇小说来讨论的,我觉得放到一起来应该更有意思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