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597(2012)02-0058-06 据舒乙记述:“舒家曾经是个大家庭,在一次内讧之后,舒永寿这一支分出单过,而且亲戚之间不再来往。”“家谱不可考,只知道是满族舒穆禄部的后裔。”“根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载,舒穆禄部里最有名的人物是杨古立,他是清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他的后代多分布在辽宁省辽阳地区和北京市等地,其中有姓杨、姓徐、姓宿、姓舒的(舒乙后来补充还有姓许的),这后三姓按东北的发音是一个音,只是译成汉文时写法不同。在能找到的流传下来的这四姓满人的残存家谱中,最后一代几乎都是‘庆’字辈。”[1] 关于满汉两族的姓氏关系,老舍研究专家、满族学者关纪新做过清晰的描述。他认为,老舍家族先前的满族旧姓氏尚待考证。满族先民的姓氏。大约有六百余个。正像张、王、李、刘、陈是汉族中的大姓一样,满族也有几个传统姓氏,即所谓“满族八大姓”。具体哪八姓似无定论,其中一种说法,是指瓜尔佳氏、纽祜禄氏、舒穆禄氏、董鄂氏、马佳氏、纳喇氏、索绰罗氏和伊尔根觉罗氏。到了晚清,原来用汉字记录满语多音节译音的满人姓氏,多简化为用一个汉字来替代,比如这“八大姓”便大致改用了汉字的关、郎、舒、董、马、那、索、赵。——也许正因为排在第三位的舒姓,恰好就是老舍一家这时业已冠用的汉字姓氏,故而产生了舒穆禄氏原为老舍家满族旧姓的猜测。事实上,这种猜测难以确证。满族姓氏的演化规律,既有原来冠用同一满姓的人们改用几个汉字姓的情形(例如各地各家族的舒穆禄氏,后来分别改用了汉字舒、徐、米、宿、孙、郑、萧、万等姓),还存在后来虽改用一汉字姓的满人,却来自不同姓氏的情形;在有一种情形中,也包括了这个后来改为单个汉字的“舒”姓:不仅从前“八大姓”中的舒穆禄氏的一部分改姓了舒,另有舒舒觉罗氏和舒佳氏,也改姓了舒。可见,老舍一家的旧时满姓尚有舒穆禄氏、舒舒觉罗氏、舒佳氏等不少于三种的可能性。因为舒穆禄氏以前是个大姓氏,所以他家出自其中的可能性也许要更大一些。[2]P10 然而,启功却十分肯定地认为老舍家族原来的满族姓氏是舒舒觉罗。他说: 我既然叫启功,当然就是姓启名功。有的人说:您不是姓爱新觉罗名启功吗?很多人给我写信都这样写我的名和姓,有的还用新式标点,在爱新觉罗和启功中间加一点。还有人叫我“金启功”。对此,我要正名一下。“爱新”是女真语,作为姓,自金朝就有了,按意译就是“金”,但那时没有“觉罗”这两个字。“觉罗”是根据满语gioro的音译。它原来有独自的意思。按清制:称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大宗,他的直系子孙为“宗室”,束金黄带,俗称“黄带子”,塔克世的父亲觉昌安兄弟共六人,俗称“六祖”,对这些非塔克世——努尔哈赤“大宗”的伯、叔、兄、弟的后裔称“觉罗”,束“红带子”,族籍也由宗人府掌管,政治经济上也享有特权,直到清亡后才废除。清朝时,把这个“觉罗”当作语尾,加到某一姓上,如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原来姓“舒舒”氏,后来加上“觉罗”,就叫“舒舒觉罗”,而老舍又从“舒舒”中取第一个“舒”字作自己的姓,又把第二个舒字拆成“舍”字和“予”字,作自己的名字,就叫舒舍予。同样,也把“觉罗”这个语尾,加到“爱新”后面,变成了“爱新觉罗”,作为这一氏族的姓。也就是说,本没有这个姓,它是后人加改而成的。再说,觉罗带有宗室的意思,只不过是“大宗”之外的宗室而已,在清朝灭亡之后,再强调这个觉罗,就更没有意义了。这是从姓氏本身的产生与演变上看,我不愿意以爱新觉罗为姓的原因。[3] 遗憾的是,这里存在着两个大的不知是否因记忆而出现的疏漏,一是启功并未能说明他何以认定“舒舒觉罗”一定就是老舍家族原来的满族姓氏。仅凭记忆而独自口述,并无文献佐证,属证据不足。或许启功以为老舍的家族姓氏只能来自“舒舒觉罗”一脉,这是个不争的事实,无须考证。但第二个疏漏又否定了这个可能性,因为启功说是老舍自己把“舒舒”中的第一个“舒”字取作姓,而把第二个舒字拆为“舍”跟“予”,于是就叫舒舍予了。照此可推出一荒谬的姓氏逻辑关系,即老舍家的舒姓是从他而非他父亲那里开始的,仿佛老舍一降生连“舒”带“舍予”就天赐齐全了。 就以启功口述提到的满洲八旗中的爱新觉罗氏为例,从清高宗所著《盛京赋》即知:爱新是“徽称”,觉罗才是姓。另据《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载:“爱新,金也。觉罗,姓也。”因此,爱新觉罗氏冠汉姓“金”。“只有极少数人,保持满族原有的习惯,没冠姓。如:溥杰、溥仪、毓保、启功。”[4]P114显然,此说比启功说更为准确。 在现藏国家第一历史档案馆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里,也明白清楚地写明,觉罗氏“为满洲著姓,内有伊尔根觉罗、舒舒觉罗、西林觉罗、通颜觉罗、阿颜觉罗、呼伦觉罗、阿哈觉罗、察喇觉罗等氏。其氏族繁衍,各散于穆溪、叶赫、嘉木湖、兴堪、萨尔虎、呼纳赫、雅尔湖、乌喇、瓦尔喀、松花江、阿库里、佛阿喇、哈达、汪秦各地方。”这些地方的觉罗氏遍布于八旗。仅叶赫地方的伊尔根觉罗氏,在八旗中都能找到。乌喇地方的伊尔根觉罗氏,分布于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镶蓝旗,共五个旗中。瓦尔咯地方伊尔根觉罗氏,分布于镶黄旗、正黄旗、正红旗、镶红旗四个旗中。像其他的满族大姓、著姓如富察氏、纽钴禄氏,另如赫舍里氏、纳喇氏、佟佳氏、舒穆禄氏、马佳氏,等等,无不遍布于八旗满洲之中。[5]P148 初编于雍正元年并经详细查明历时九年编竣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是汇集前代档册及家族资料,共录八旗满洲旗分内姓氏1114个,记载的各姓人物超过二万人,囊括了八旗满洲所有姓氏。其对所有姓氏来源、地域分布、代表人物及人旗缘由与年代、所隶旗分,都详细列出。[5]P199 此处需稍梳理一下满清八旗制度的建立,它是以清太祖努尔哈赤于1853年起兵作为起点,当时他只有“遗甲十三副”,数十人而已。久之亦不过“兵不满百,甲仅三十副”。但努尔哈赤在“子孙对神立誓,亦欲杀太祖”的险恶境地,首先征服建州女真和长白山女真各部,而后又相继灭掉扈伦四部的哈达部、辉发部、乌拉部和叶赫部,并征服了部分东海女真,在连续征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八旗的建制。[5]P141615年“太祖削平各处,于是每三百人立一牛录额真,五牛录立一扎拦额真,五扎拦立一固山额真。固山额真左右,立美凌额真。原旗有黄白蓝红四色,将此四色镶之为八色,成八固山”。[5]P46固山即“旗”之意,固山额真即为每旗的最高长官,后来改称为“都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