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偈语诗,来自对佛教典籍的学习与摹写。它是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佛教教义的感受或者领悟,具有传播教理、宣示感受、凝聚信众等目的。偈语诗来自于天竺国的文化传统,为佛教徒传播教义所吸收,是佛教传播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鸠摩罗什曾对僧叡说过:“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官商体韵,以入弦为善。凡觐国王,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经中偈颂,皆其式也。”①可见,佛教经论利用偈语、颂等形式为传教服务,是偈语诗得以发生、发展的前提。以传教为出发点的偈语诗功用,以及重视口头传播的传统,成为影响偈语诗艺术风貌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初百年,是“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转变的定型期。此期若干文化范型得以确立,并最终凝结为“宋型文化”的若干规定性特征。因此,就此一时期某些文化现象进行研究,意义重大。对比来看,此期偈语诗较之唐代出现了若干显著的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考察这种变化并说明此中原因,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与意义,当会加深我们对宋代文化及文学特性的若干认识。就目力所及,国内外学术界还少有人对此课题进行研究。故不揣谫陋,略陈薄见,期待高明之士教正。 一、偈语诗的诗歌形式及其生成原因 唐代的偈语诗,与其他诗体在内容、主题、形式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异。不管是僧人、士大夫还是平民诗人,很多人都写有偈语诗。陈尚君已经指出:“在唐人看来,诗、偈已无明显区别。”②而考察现存的宋初百年偈语诗可见,除了不再像唐代偈语诗那样重视诗律外,此期偈语诗还在内容、审美取向等方面表现出与唐代偈语诗不同的特征。特别是,宋初百年间偈语诗的作者几乎全部都是僧人,据《全宋诗》等文献统计,宋初百年间偈语诗作者共有僧人诗人65人,官僚士大夫诗人只有2人。当然,众所周知,《全宋诗》由于文献抉择等原因,对佛典等资料的选取可能比较严,因此,它所搜集的偈语诗可能并不全面。但无论如何,在宋初百年中,偈语诗作者很少是士大夫,应该是一个基本的事实。 依《全宋诗》所录统计,宋初百年僧人诗人约写作偈语诗179首,其中五言四句84首,其他五言诗14首;七言四句53首,七言八句5首,七言诗其他2首;杂言21首。五言四句诗占了总数的约47%,七言四句占了总数的约30%,杂言诗占了总数的约12%,这三者即约占了偈语诗总数的近90%。从诗作结构体式看,宋初百年偈语诗虽然五言四句、七言四句诗占了差不多80%的分量,但是,大多数偈语诗并不讲究对偶、用事,也不讲究上句与下句之间的平仄相对,甚至也不太重视诗歌的押韵。这种特征是与此期诗歌的总体发展走向相矛盾的,此中原因,十分耐人寻味。 考察唐五代以及宋初百年存世诗歌,总的看来,此期文人对押韵、平仄、用字、用典等诗歌形式方面的写作要求越来越重视。就押韵来说,宋初百年有不少偈语诗不太重视押韵,但与此同时,除了偈语诗以外,其他类型的诗歌体裁,对诗歌的押韵却呈现出越来越重视的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作诗用险韵受到了一些作者的重视,并逐渐成为流行的风气。宋人范晞文指出:“元和盖诗之极盛,其实体制自此始散,僻字险韵以为富,率意放词以为通,皆有其渐,一变则成五代之陋矣。”③重视作诗使用险韵的风气,自中唐至五代延续不衰,尤其是五代诗人特别注重诗歌的锻炼、押韵等问题。五代诗论如许宣《雅道机要》、徐衍《风骚要式》、王玄《诗中旨格》、王梦简《诗格要律》、释神彧《诗格》等,都是建立在对诗歌体式的研究之上的。《诗格》更是分“破题”、“诗势”、“题格”、“诗病”等专题,对写作诗篇提出了细致而繁琐的要求。其中,对诗歌写作的技巧问题多有讨论,如论“诗腹”:“诗之中腹亦云颈联,与颔联相应,不得错用。”④又如《雅道机要》讲作诗方法应该避免11种弊病,提出了诗歌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字句的处理等。⑤上述诗论,显示出五代诗歌的审美转型,标志着五代诗歌“精细”、“锻炼”等新审美风格的确立。 宋初百年诗人的诗歌理论,也对诗歌的押韵、平仄、用事等特别讲究,其中,诗歌“押险韵”,成为文人乐于表现才智、争奇斗胜的一种方式:“太宗当天下无事,留意艺文,而琴棋亦皆造极品。时从臣应制赋诗,皆用险韵,往往不能成篇;而赐两制棋势,亦多莫究所以,故不得已,则相率上表乞免和,诉不晓而已。”⑥不仅如此,学术界公认,“用典”作为西昆体的重要特征,已经成为包括杨亿、刘筠、钱惟演等西昆体代表性诗人的自觉写作追求。与此相应,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丘雍奉诏修订《切韵》,改名《大宋重修广韵》(后人简称《广韵》),这可以看作是北宋诗歌向着执行更为严格的写作要求迈进的重要里程碑。此外,宋初百年科举考试时,很多举人因为失韵而落第,也说明了此期诗歌越来越重视对押韵、平仄等因素。 如果我们把此期僧人诗人的其他诗作拿来同他们所写作的偈语诗做一对比就会发现,此期偈语诗不重视押韵、对偶、炼字、用典等特征,就更加引人注意。依《全宋诗》,此期僧人诗人所写作的诗歌,除了偈语诗外,尚有一些其他题材的诗作,如交游诗、感怀诗、写景诗、记游诗等。据《全宋诗》,宋初百年僧人诗人写作的非偈语诗共有967首,其中含有押韵、平仄、用事等近体诗规定性体式要求的诗歌,占了绝大多数。可见,僧人诗人写作的其他题材诗篇,是很注重诗歌的表现手法等要求的。同样一批作者,他们所写作的偈语诗却表现为与其他诗作不同的风貌,这种现象令人深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偈语诗呈现出上述特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