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2)03-0057-16 一、引言 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和第一资源——人才的重要结合点,高校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为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中国政府通过合并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高校科研经费投入①、实施“985”和“211工程”计划等各种途径,推动高校科研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据《中国科技统计数据(2011)》,高校利用占全国11.3%的科研人员,8.5%的R&D经费,承担了62.6%的基础研究活动,产生了21.6%的发明专利申请,获得了28.8%的发明专利授权,生产了64.6%的科研论文。 尽管中国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已有了明显增强,但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较之世界一流大学,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切实提高高校科研实力,在稳步增加高校科研投入的同时,还必须制定与完善科研管理体制,保证科研投入的有效配置与使用。评价是决策的依据,因此,运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是完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重要任务之一,同时也是增强中国高校科研实力的重要基础。从现有的高校科研评价来看,由于高校科研评价目标定位问题,现有评价方法和手段大都偏向于对产出的评价,没有重视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益问题,一定程度造成了高校科研人员的急功近利和学术浮躁现象,学科重复设置、科研资源浪费、理论性基础性研究重视不足等现象也日渐严重。 增加高校科研投入对于促进中国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非常重要,但能否充分利用科研投入、优化配置资源,对于提高科研效率和生产率同样重要。要从根本上保证高校科研生产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现有科研评价中单一强调科研产出的问题,引入科研投入维度,引导高校科研活动走向内涵式发展道路。在科研评价中引入投入的维度,事实上是在科研评价中引入投入—产出概念,建立生产率和生产效率分析模型促进高校加强科研生产成本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同时改善科研管理制度,最终提升高校科研生产率,促使高校科研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梳理高校科研评价方法的现状和局限,第三部分介绍效率和生产率分析方法的思想和理论,第四部分综述效率和生产率方法在高校科研评价中的实际应用,第五部分探讨高校科研效率和生产率方法在科研评估上的局限性以及值得进一步深入和扩展的空间,为后续研究提供方法论和研究设计方面的参考。 二、现有高校科研评价方法概述 正如前文所述,科研评价是基于科学、公正和可行的评价手段和方法,对机构或个人科研活动及其相关环境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旨在提高科研管理和科研决策水平。有效的科研评价有助于推动科研活动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美英等国都非常重视高校科研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科研拨款挂钩,在科研管理体制中引入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1] 从国内学术研究和科研管理实践经验来看,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校科研水平重视程度以及加强公共问责的呼声不断增强,国内围绕科研活动展开的评价日益增多。概括起来,目前国内高校科研评价的主体主要可分为三类,即行政管理部门(官方)、民间组织、学术科研机构/个人;评价方法同样可分为三类,即定性评价方法、定量评价方法、综合评价方法。本部分将就国内相关评价实践中的方法及其存在的局限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定性评价方法 定性评价主要是一种以人的主观经验、价值观、思维方式等为依据的判断活动,将评价对象作概念、程度上的质的规定,然后进行分析评定以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或程度。定性评价方法主要有同行评议法和德尔菲法。 同行评议法是指同一领域或与其邻近领域的专家采用同一种评价标准和程序对该领域的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相关要素(如研究人员、研究机构、研究项目等)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可以说,同行评议是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统一评价标准,通过通信评议、会议评议、调查评议、组合评议等多种形式对相关领域的某一思想进行评价的活动,因此它是以专家判断为主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对有关部门的决策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德尔菲法的提出是为了克服一般专家讨论中存在的屈从于权威或盲目服从多数的缺陷,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专家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的看法,经过反复征询、反馈、修改和归纳,最后汇总作为专家调查的结果。 目前,定性评价方法主要用于对科研项目、科学出版物、科研成果、学位与职称、科研机构的运作等的评价。定性评价方法的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其优点在于:第一,启用了学术研究界那些可接受的、有专长的、受人尊敬的成员担任科研活动及其结果的鉴定人,这有利于质量控制和肩负科学责任;第二,允许本学科、专业的同事交流想法、意见、建议和反馈信息,这种交流促进了科学进步,并保持了科学交流渠道的畅通。[3]其缺点主要在于:由于缺乏客观标准,对评价者要求非常高,由于熟人关系网、马太效应、崇尚权威等,可能会制约评价的公平、公正、合理;而且,当研究成果是应用性而不是理论性,或当研究是交叉学科或者新兴学科时,定性评价的适用范围同样将受到限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