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合作教育是高校履行社会职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诸多途径中影响最深远、效果最明显的一条路径,也是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然要走的一条根本道路。[1]结合国际比较,我们试图探讨产学研合作发展的基础、动力机制、管理体制、重要途径、核心思想等方面的问题,以促进高校的产学研合作。 一、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联合体式的产学研合作是指高校在政府主导的框架下,与行业企业开展的共赢性质的深度合作。这是高校依靠社会办大学,办好大学服务社会的有效形式,是“投入共建、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的合作。 协同创新是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要点,《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同时指出,“高等教育要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 以创新战略联盟为载体,促进高校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是高校内涵发展的新要求。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指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合作创新的一项制度安排。有效的合作模式能减少合作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效果。[2] 基于对产学研合作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产学研合作形式主要有技术转让型、委托研究型、联合开发型和共建实体型四类。高校与企业合作走过了“企业配合”到“校企联合”,再到“校企一体”的交互性深层次“网状”合作,联合体式合作更是重要环节。 产学研合作的历史和现实表明,这四类基本模式反映了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紧密程度的递进,从技术转让型到委托研究型再到联合开发型最后是共建实体型,合作的主体关系是螺旋式上升的。但是无论哪一种合作模式,其基础和实现的关键都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之中。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的今天,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立足的根本。激烈的竞争环境使企业依赖自身资源与能力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困难,合作创新成为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 企业需要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创新获取竞争优势,而高校和科研机构也需要为其所拥有的技术成果找到市场化出路,所以企业与学、研之间存在着资源与能力的相互依赖性,这也是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原因。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在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主要是通过技术转让,使科技与教育资源成为培育该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动力,具体表现如下。(1)专利和转让专利许可。据统计,MIT每年获准生物技术专利30~40项,向企业转让生物技术专利达一百多项。这些企业以此吸引各类发展资本达6.3亿美元。(2)不断地培养和训练高素质人才。MIT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研究,吸引了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学校每年培养生物博士生20~25人,博士后研究人员150人左右,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素质的人才支持。(3)据不完全统计,在美国通过MIT转让专利许可而兴办的生物技术企业至少有45个,年收入为30亿美元,约占全美该产业年收入的1/4。[3] 因为基础研究的成果往往并不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只有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并使其成为具体的技术成果运用于社会生产中,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适当的环节,在科技成果的输出者和接受者之间有适当的渠道和方式,这种转化方式才有可能实现。 在合作初期,由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供给较足,而企业研发能力弱又急需发展,技术转让和委托研究就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企业对技术需求层次的提高,以及承担研发风险能力的增强,企业愿意在开发阶段就介入,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全程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走共同发展和互惠互利的道路。因而,联合开发和共建实体逐渐取代技术转让和委托研究,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导模式。 如剑桥大学为实现其自身科技成果商品化,始终与产业界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保持广泛的联系,同跨国公司或集团合作,联合建立研究所、实验室等科研机构。如与美国微软公司合作建立“微软研究实验室”,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建立“日立剑桥实验室”,与英国石油公司合作建立“BP研究所”,与AT&T合作建立“AT&T剑桥实验室”,等等。著名的医学慈善机构威尔康基金会也在剑桥建立了研究中心,进行生物医学药品的研究与开发。与剑桥大学建立长期合作与交流关系的公司、集团还有很多,包括惠普、东芝、数码科技、飞利浦、诺基亚等。可见,无论是初期的技术转让或者后期的共建实体,其能够合作成功的关键都是技术创新,这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基础。 二、内外结合: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 成功的产学研合作,离不开合作各方的内生性需求,这是动力机制问题。从微观经济学的利益最大化的基本假设出发,产学研合作的动因是为了获取利益,是利益博弈。这里的利益不仅指经济利益,还包括名誉、声望等无法用货币度量的无形利益。一般来说,高校和科研机构向社会提供两种产品:科学知识与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带有公共物品属性,在使用上具有非竞争、非排他的特性;技术知识则属于私有物品的范畴。所以,学、研是同时提供私有物品和公共物品的部门,但并不是纯粹的非营利性组织,其营利行为是为非营利性目标服务的。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有追求横向合作经费、为学生创设实训场所等经济方面的诉求,但更注重的是社会效益。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迅速变化使技术创新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最为重要的手段。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它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使获取的利润最大化,虽然也有储备员工的直接目的。从这个角度看,联合体式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动力机制可分成由内部利益驱动的自发型合作、由外力推动下的政府计划型合作以及自发与政府干预相结合的混合型合作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