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105(2012)02-0001-08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里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这里可以看到,职业教育全面对接现代产业体系,依据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有针对性地系统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高端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支撑国家产业优化升级战略的实施,已经成为构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1]和行动要求。同时,这实际也是将来较长时期内检测和评价职业院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观测点。受此影响,应对多样化办学的问题,在“建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决策中,许多高校都碰到同样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社会的和谐,都需要合理的人力资源结构来支撑,需要合理的教育结构帮助实现。当前,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大力提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实体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与构建合理教育结构等,更使教育改革的紧迫性突显。因此,推进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发展性认真分析教育的内涵及功能,更显重要和紧迫。 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教育服务型高校 纵观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和机制建设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校结构分类的国际化与中国特色化的认知、认同与处理;二是在普通的高等教育三大功能中,社会与高校的关系反思与重构,教育服务职能的延伸拓展催生着新型的服务型高校;三是以教育服务为特征的高校类型,其教育服务的内涵建设始终挑战着既成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使高校的教育改革与创新变得更为具体。 (一)国际视野与教育回归:高校分类要符合中国国情,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促进了高校新类型的发展 我国近现代的高校分类,总体框架大多是国外引用和改良的模式,如按学历层次划分为研究生类、本科类和专科类院校;按培养方向和学校能级划分为研究型、综合型、应用型院校;国外还有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划分,如专业类、职技类、管理类院校。[2]除此之外,还有“五级分类”:研究型大学、省部级重点大学、一般本科院校、普通专科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3]还有科研教学型、本科教学型和专科教学型的三级分类等。认真分析我国的高校分类,值得关注的问题不少。 1)表面的同级与内在的特质不同类。如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这是非常宏大的学校群集,就其中的任何一个校类集群都有多样化的、各具特质的办学风格的独特品质,这仅仅以学历层次划分学校类别是无法包容、反映同级学校的差异的,分类过于表征化。 2)平面的分类与交互的职能相排斥。无论哪种高校分类,从理论上都有自圆其说的依据,力图界定清楚一类学校的共同性问题。其实不然,上述的分类由于没有充分考虑高校办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只注重了划分的不同面而忽视了交互的作用面。具体而言,就如研究型、综合型和应用型的三种高校,受人才培养方向、办学环境的影响,其专业方向、教学的组织方法、课程的组织,办学效益的评估等,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要切然地割裂教学方法、专业的学科知识、职前的必备专业技能等也是不可能。简而言之,不同类学校间其实许多教育共性是不能回避的,不同类学校间的共同职能仍然具备着交互的同类性特点和条件。 3)千校一面的大一统与高校的多样化发展不协调。高校分类法的主要作用之一就在于试图要将各形各色的高校按类定位,并依此制定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制度和政策。这种举国的高校分类虽然顺应了国际化教育走向,但不足的是与中国特色的国情并不协调。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等学校,以国际化精英人才培养为己任的研究型专业大学与以社区的应用性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技能型大学间的区分度是十分鲜明的。而在我国,由于是发展中国家办世界最大的教育,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高校相对富集的国情下,高校除了完成传统的育人任务外,充分挖掘高校的优质资源和潜力,更好地直接服务社会也已经成为新型高校的标志。这种教育服务型高校虽然贴近中国的国情,生长于本土的教育土壤,但是在传统的高校分类中却很难找到自己的类属。 高校分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在政治层面,教育结构反映着国家的意志,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与“要办什么样的学校”、“要建什么样的教育体系”,直接决定着、支配着学校的性质、方向和特点。因此,高校分类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理念是必要的,但要真正为我所用,依据国情进行改良再造也非常重要。 (二)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大众化教育是主流,教育服务已经成为新世纪一类高校的转型标志 教育为国家政治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本质决定了高等教育的引领和切实。因此,与国外高校比较,中国特色下的高校有自己的特定使命,其发展历程深深嵌刻着中国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