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传媒化与传媒的文化化 ———现状、症候与反思 蒋晓丽、冯乐(四川大学)/《当代文坛》,2012.5.97~100 文化传媒化,是指所有的文化都凭借各种形态、介质的传媒方式进行保存、过滤、传承而产生的一种技术主导性的文化再现过程。在现代社会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媒介的强劲发展已然形成了一种由内向外的聚合力和扩张力,走向了与文化联姻的深层结点,致使文化产生出了传媒化的特点。我们把文化传媒化的现象或者说经验,理解为一种广义上的社会文本,对文本进行社会性的读解,以提供一种症候式的批判。1、浅表化、碎片化的呈现和理解。文化在当下的传媒化呈现中,极为频繁地出现了浅表化、碎片化的趋向,浅表化指向内容的深度,碎片化指向文本的整体性。现代社会要求高速的生产速度和生存节奏,一切讲求效率,效率是激烈竞争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所以,快餐文化在传媒化的道路上应运而生,大行其道。2、欲望化的表达和消费。3、异化的生存和体验。对于文化传媒化的症候式批判不是目的,而是研究问题的一种路径。纵观当前传媒文化的现实语境,我们认为应对之策应该是传媒的文化化。传媒文化化是针对文化传媒化而提出来的一种概括式的战略思路,也是对当前的文化表征所进行的一种价值反思。所谓传媒的文化化,是指在当前传媒的各种功能已极大提高和强化的前提下,努力去建构一个以文化为内核、以文化传播为职责的新的传媒格局,试图对全社会实现文化的全覆盖。没有脱离传媒的文化,也没有脱离文化的传媒,传媒文化化的过程,就是传媒加强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真正担负起文化传承和文化复兴责任的过程,也是传媒人拒绝物化、异化,强化自身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过程。 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评析 李翔海(北京大学)/《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24~34 文化保守主义是在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出现的,其出现有积极意义:第一,有助于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中,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更好地以我为主地吸收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第二,有利于营造一个更为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文化,更好地批判继承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社会性文化氛围。第三,就中国文化可能的世界性意义而言,当代中文化保守主义所做的理论努力,体现了在人类多民族面临着重大转折的历史关头必须集中全人类多民族的智慧资源以解决“地球村”所面对的共同问题的时代要求。但是,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目前还很难说是真正成熟的。作为一个存在时间还不太长的思想流派,它还存在不少缺点、问题与盲点。举其大端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是偏狭的文化心态。第二,与偏狭的文化心态相关,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陷入了独断论和一元主义文化观。第三,理论建构需进一步加强。 近代两湖地区居民文化性格的形成及其特征 江凌(上海交通大学)/《社会科学》,2012.8.150~157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特定的地理环境产生特定的人类体质,而人类的文化性格正是以特定的人类体质为载体的。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人们在接受环境影响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塑造自己的文化性格。不同区域因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山川风土不同,其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便会有差异。两湖地区地处内陆东西交接、南北过渡的中间地带,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交通位置便利,易为各地士民、绅商或其他移民、流民聚集,形成多元并存、兼容并包的文化性格。同时,宗法与地缘、血缘因素也是两湖地区文化特具景象形成的重要因素。移民和流动人口对于区域居民文化性格的变迁亦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处于高态势文化的移民迁入到低态势文化的地域,对迁入区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行为方式影响更大。与此同时,近代居民文化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还受社会心理、文化心态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与影响。因此,近代两湖地区居民的文化性格基于悠久的楚文化传统涵化,同时,在社会动荡背景中的明清移民影响下和近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也出现了一些变异:既爱国爱乡又崇尚革新;既包容开放又经世致用;既机智灵巧又刚悍劲直;既尚勇好斗又多元杂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