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5833(2012)09-0131-13 明清以来的徽州,在西晋永嘉、唐末五代和两宋之交三次中原世家大族移民之后,特别是明代中叶以降,随着徽商的崛起,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安理学,在徽州官方和民间得到广泛认同与传播。《文公家礼》成为徽州人生活中恪守不怠的教条与规范,“新安自南迁后,人物之多,文学之盛于天下。当其时,自井邑田野,以至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有书史之藏。其学所本,则一以郡先师朱子为归:凡六经传注、诸子百氏之书,非经朱子论定者,父兄不以为教,子弟不以为学也。是以朱子之学虽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新安之士为然”①。徽州亦藉此赢得了“东南邹鲁”②和“礼义之邦”③的赞誉。 “事死如事生”,在恪守朱熹理学和《文公家礼》的徽州,明清以来,人们对人生仪礼中的丧葬仪礼格外重视,“嘉(靖)、隆(庆)以来,多遵文公家礼,厚薄虽称家,而衣衾含殓,人子务自致焉。四日始成服,设灵座,树名旌,擗踊苫次,茹素啜粥,以承四方之吊。朝夕设饭,七日致奠”④。在僻处休宁西部山区的茗洲,聚居该村的吴氏宗族精英吴翟更是在清代康熙、雍正年间编纂刊刻《茗洲吴氏家典》,从而完成了对《文公家礼》的继承与改造,形成了一整套徽州人生仪礼之“四礼”规范文本,其中尤以丧葬仪礼最为隆重与繁琐。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坚持遵照《文公家礼》办理丧葬事宜的同时,徽州民间使用僧人和道士超度亡灵的礼俗及拘泥阴阳风水、铺张浪费的违背礼制等现象依然普遍存在。对此,民国《歙县志》一针见血地指出,“丧礼,殓死,衣冠犹存古制。俗尚七七,延僧诵经,相沿已久”⑤。 本文拟以《茗洲吴氏家典》为中心,希冀通过对明清以来徽州府县方志、日用杂书等典籍文献和丧葬文书的梳理和分析,全面系统地探讨明清以来徽州地区的丧葬礼俗。 一、明清以来徽州丧葬仪礼的基本程序及主要活动 “夫人子事亲之道,生则奉养,尽其爱敬,死则殓葬尽哀。”⑥明清以来,徽州的丧葬仪礼在基本恪守国家祭祀仪礼和《文公家礼》的同时,亦明显夹杂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丧祭遵文公家礼,浮屠间用之”⑦。即《文公家礼》要遵守,用浮屠或道士超度亡灵之俗亦同时并行。 明代中叶以来,有感于徽州丧葬用浮屠超度和奢靡之风泛滥,一些居住徽州山村的乡绅士人,开始对包括丧葬仪礼在内的人生“四礼”进行整合,在强调遵行朱熹《文公家礼》的同时,也不乏因地制宜地创造和革新。 1.初终与报讣 初终就是人死亡之始,关于庶人即百姓的诸种仪礼,《大明会典》规定:“疾病迁居正寝,清扫内外,分祷所祀,使人坐持手足,遗言则书之,属纩以俟绝气。气绝乃哭。废床寝于地,乃易服,男子扱上衽被发徒跣,妇人去冠被发不徒跣,诸有服者皆去华饰。”⑧徽州初终之礼,大体能遵此礼。清休宁吴翟在《茗洲吴氏家典》之《丧礼仪节·初终》中云:“疾病,迁居正寝。既绝,乃哭。加新衣,属纩,楔齿,举哀。复,升屋,招呼,‘某人复’。卷衣,降。哭,擗。”⑨在这一程序中,还有许多仪式的细节,诸如每一环节的具体操作要领,《茗洲吴氏家典》皆以注释的方式夹注在文中。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详列了。 根据明清国家丧礼之规定,死者在告别人世后,除家族内部成员立丧主、治棺和治衣衾之外,其最重要的社会活动则是向死者生前之亲朋好友报讣。讣告由护丧之司书为之发书。关于报讣文字格式,家庭成员尊卑长幼、男女各有不同,《茗洲吴氏家典》为我们提供了清代康熙年间标准的报讣样式: 家严某某公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正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 康熙 年 月 日 孤子姓某名某泣血 家慈某氏孺人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内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 康熙 年 月 日 哀子姓某名某泣血⑩ 明清时代的徽州,由于在外经商者众,父母之丧,长子或其他亲人往往不在身边。这种情况下,报讣之文字,则由次子名义发布,若无次子,则由孙讣之,“如父母丧,长子远游,则次子称名讣之。但于正寝下加‘长兄某某,远游未归,某某摄治丧事’。于月日下加‘摄丧孤哀子某某泣血’。如无次子,则孙讣之”(11)。格式文字如下: 家祖某某公享年若干,不幸于某月某日某时,寿疾终正寝。忝在至戚知,谨以讣闻。 康熙 年 月 日 承重孙姓某名某(12) 我们谨摘录了父母之丧的讣告文字,其实,家族内部丧者性别、辈分和身份不同,讣告的文字亦略有不同,“如祖父母丧,承重孙远游,则次子称名讣之。如无次子,则次孙讣之。但于正寝下加‘嫡孙某某远游未归,某某摄治丧事’,于月日下改‘摄丧期服孙某某稽颡拜’。如祖在而遭母丧,则改‘承重孙’为‘杖期孙’,改‘孤哀子’为‘哀子’。如妻之丧、子孙之丧、妇之丧、兄弟之丧皆属无子者,则竟称主丧者之名,讣以亲戚僚友”(13)。流传于徽州乡间的清代手抄本《东帖体要》记载:“父死曰‘先考’,母死曰‘先妣’(考者言其德行之盛,妣者言其媲美以考也——原注)。父丧称‘孤子’,母丧称‘哀子’。”(14)讣文中男称“寿终正寝”,女称“寿终内寝”。至于报讣文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则因死者的身份、地位而异。清朝程文浚所著《送货礼全书并古简帖》,记录了丧父之讣文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