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 C912.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2)08-0001-11 中国现代化展现的社会结构整体转型,集中体现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上,而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又集中体现在城市化动力结构转型方面,作为一个全新的命题,特色文化城市研究的核心就是建构城市化发展的新的动力源与新型的“文化动力因”——城市文化软实力这一城市特色竞争力建构上。很显然,当代中国需要社会发展动力的转型与创新。因此,中国式的特色文化城市理论、方法、系统、结构和操作方案的研究与创新,既是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更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推进现代化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特色城市文化理论建构与研究的社会属性 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正在经历从新兴工业经济、服务经济转向以智慧经济为主要特质的文化产业经济,这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格局、新潮流、新结构相适应,特色文化城市的建构就是在创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发展模式和可操作性战略体系的实施方案,而本文所研究的特色文化城市,是以往很少有人问津的研究范畴,也就是说,以往相关研究都是从城市文化、城市文化产业和城市文化景观生态等视角出发,而本文是专门从“特色文化”出发,研究城市文化的核心文化价值,建构城市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动力模式。 1.中国城市社会的来临:新文化劳动分工的全球化 在新一轮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中,城市已经成为国家竞争的主体和基本单位,在世界上数千个城市中,仅从综合竞争力角度来发展城市,在东京、上海、巴黎、伦敦和纽约等巨型城市面前,很多中小城市参与其完全竞争的可能性非常小,而且永远不可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形成合理竞争格局,当然这种差异过大的竞争也不具有科学意义上的可比性。因为城市文艺复兴而发展起来的佛罗伦萨就是以特色文化立于世界城市之林的一个典型案例,城市史学家芒福德对此曾有评价:“那种巨大浩瀚,那种对历史和珍品的保持力,也是大城市的最大价值之一”。但是,“光是人数众多也是没有用的,大约只有40万居民的佛罗伦萨,比之人口比它多10倍的别的城市,起着更多的大都市的作用”。①佛罗伦萨作为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的城市之一,多少年来一直以独有的“特色文化”显示着“伟大城市文化”的价值与骄傲! 全球城市化的发展动力正在转型为以智慧、知识——文化软实力为主体的时代,也是全球新文化价值产业分工的时代。本世纪初,美国学者托尼·米尔提出“文化劳动的新国际分工(New 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Cultural Labor,NICL)”的观点,②其最大价值在于明确提出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文化劳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规律。我们的理解这个世界文化劳动分工的主体特点是,“文化劳动竞争的无边界性”、文化产业的知识性与工具性、文化资源的可创造性、文化生产方式的主体性和个性。同时,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势已经证明了文化劳动的国际分工的均质化特质,即无论城市大小和区位,无论是组织还是个体,无论是文化产业工业企业,还是文化创意与艺术表现,都可以参与世界范围的文化劳动分工与竞争。任何城市文化和文化产品,只要具有某种唯一性和创新性,就具有世界的竞争性,就可以“嵌入性”的方式介入国际文化价值链并占有一席之地。 这种新型文化劳动的国际分工,给每个具有个性化发展的经济实体甚至是独立个体提供了发展、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一个有文化特色的小村落、小城,一个有特殊技艺的工匠,都可能在世界文化劳动分工获得机会进而创造价值。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建构的文化创意城市发展模式就是典型案例——世界正在涌现一批多样化的、各具文化特色的城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将其区分为“文学之都”、“电影之都”、“音乐之都”、“设计之都”、“媒体艺术之都”、“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和“烹饪美食之都”七个主题模式。截至2012年6月,已经有19个国家30多个城市加入了该网络,如中国成都、德国柏林、美国圣达菲和爱荷华、英国布拉德福德、瑞典厄德特松德等,其中的城市有大有小,关键是这种方式就是在创造“特色文化城市”,引导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城市创造独具的、新的可持续“文化动力因”,而不以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综合竞争力排名为主要标准,这既表现了文化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种规律,也说明在全球城市化前提下的“文化软实力”正在引领城市的发展。 随着全球城市化的展开和信息网络的高速发展,资本和劳动力形成全球流动性增值效应,网络和智能技术形成的文化产业参与全球竞争,可以不依赖区位空间而形成全球的“特色文化中心”,这也是特色文化城市的现实理论基础和土壤。有关资料显示,全球城市面积占地球面积的比例不到1%,人口却占了世界总人口的50%以上,2012年全球城市人口已经接近60%。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城市时代”的核心意义是全球全景式的“世界城市图景”。 全球化最为直接和突出的表现是西方文化的全球化,这是从中世纪西方城市文艺复兴至今的一种文化走向,所谓“西学东渐”的延续、西方文化价值观向东方扩散的进程,在21世纪在西方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西学东渐的广度、深度可谓是愈演愈烈,导致某些城市地方性文化和“地点精神”虚无化。西方文化的东渐的强化,在对全球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某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向下的力量”,③对全球文化生态体系的再发展形成了一种“文化滞后力因”,原本多样化的世界文化正在被西方文化整合,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单极化,世界很多地区出现文化变迁的单一西方化状态,甚至还出现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西方文化全球世俗化”的思潮,既影响人的文化价值取向,又在重构人的日常文化行为。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西欧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囊括了全球国际文化贸易量的2/3以上。目前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西方七大国垄断,其中又有70%是由跨国公司垄断。这种世界性规模化的文化商业化的输出,其本质是现代西方文化价值观的输出与西方文化价值链的全球化发展,其结果之一是地方性文化的消亡。面对这种冲击与挑战,建设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更具有现实性和迫切性,创造本土化的中国文化核心价值,改变几百年来“西学东渐”的历史,创造中国式的城市文艺复兴,以建构“东学西渐”的新时代是21世纪中国的责任,也是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研究与建构的深刻意义和价值所在。中国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的建设是“东学西渐”深化的创新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