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2)06-0013-07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周宁教授在“跨文化形象学”领域发表了一系列著述①,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的意义在于它的未完成性,启发新的后续性思考。尽管周宁的系列研究对从不同的专业途径思考中国百年思想问题有着启迪意义,但其中存在的问题却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对此进一步探讨。比如,其研究对于西方的中国形象宰制意义的过分强调,对于本土批判立场的忽视等等。过分强调西方的思想宰制意义而忽视本土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过程,就等于承认了西方对于思想能力的垄断;把批判的锋芒压倒性地集中于西方的文化霸权而忽视本土的共谋因素,就为权力结构本身留下了莫大的滋长空间。这种研究现状,距离“文化自觉”的命题和诉求似乎越来越远。上述问题在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中也大量地存在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周宁“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的学理依据解析入手,对其研究的理论前提、研究对象和观念方法提出质疑,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跨文化研究的基本观念问题。 一、推导式论述结构中的逻辑陷阱 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有一个层次分明的思想历程:首先是在西方现代性观念的纵深处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及其文化功能;其次是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思考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流动”及其世界观念体系;最后是对“跨文化形象学”观念与方法的清理、总结、深化,尝试构建其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学科范型。这三个层次是一个步步推进、逻辑严密的叙事链条。按照周宁所言,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是跨文化形象学中国问题的起点。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范围内的西方现代性文化霸权渗透到各个领域,其中西方的中国形象也随着西方现代性思想扩张,或多或少地控制着世界不同国家或文化区的中国叙事”②。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形象的谱系学显然是西方(欧美)中心论的。那么,“中国形象在全球化时代的跨文化流动中构成的中国形象网络”研究,就必然要导向“世界的中国形象如何成为西方的中国形象话语的再生产形式问题”。这种严谨的推导式结构诱导我们,不妨把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系列研究结构中的链接点,作为展开对话或继续思考的起点。 如果仔细观察周宁的系列研究,可以发现,他建构的中国形象的世界观念体系链接关系是这样的:西方的中国形象处于其观念体系的核心位置,非西方在进入对于中国形象的认知时就已经开始偏执地捕捉西方既有的中国形象,借此界定自我的主体位置。显然,这个位置已经是为全球化意识形态所建构、赋予并内化了的,非西方在对中国形象的误识中巩固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秩序。尽管这一论述有效地衔接了西方的中国形象与世界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叙事链条,但同时又构建了一个以西方为中心的中国形象恣意辐射的平滑空间。 周宁的观点来自西方与非西方国家或地区之间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前提预设:在西方文化占据着绝对优势的现代世界观念体系中,彰显中国形象的视觉结构呈金字塔形,在顶端是西方(欧美)的中国形象及其观看方式,然后是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的中国形象及其观看方式;西方在这一视觉结构中居高临下,不仅向非西方国家或地区分配有关中国形象的知识,而且给后者指派观看中国的位置和方式。这一论述思路尤其体现在其系列研究的第二个层次,即对诸如俄罗斯、印度、日本等非西方国家的中国形象的跨文化探讨上。 关于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周宁认为,“中国形象与西方形象始终构成俄罗斯现代性想象中的双重他者,离开了西方形象的对照,中国形象在俄罗斯思想中就失去了意义”③。因为,“中国形象的表现并不取决于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而取决于俄罗斯对西方的态度。俄罗斯的中国形象不仅是俄罗斯的西方形象的对应物,也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派生物。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是西方的中国形象的折射,是中国映现在西方现代性精神结构中的他者形象”④。印度的中国形象与俄罗斯近似,“印度现代‘发现’中国的意义,必须‘迂回’到西方。印度的中国形象的明暗冷热,往往取决于印度的西方形象与西方的中国形象。印度的西方形象处于否定状态时,印度不仅在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反面想象中国,也刻意拒绝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影响;反之,如果印度的西方形象处于肯定状态时,他们不仅复制西方的中国形象,而且将自我想象为中国形象的对立面”⑤。而日本的中国形象同样沉溺于这一视觉结构设定的观看位置:“现代日本的中国形象,始终难以超越‘脱亚入欧’的思想传统以及该传统中日本现代性身份认同的问题。日本要认同现代,就得认同西方;现代化越彻底,西化也就越彻底,于是,日本现代性身份本身就出现了危机。当时为了表现认同西方现代性的方向与决意,日本否定亚洲贬抑中国,将亚洲或东方以及代表亚洲或东方的中国,当做西方现代性否定的对立面,中国形象被不断‘污名化’。”⑥ 周宁通过对这三个与中国邻近、关系密切的国家中国形象的解析,提出了中国形象在现代性世界观念体系中的跨文化流动图式及其构成的稳固权力结构。中国形象在世界上散播的结构性联系,昭示着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宰制性力量和跨文化霸权的过程与方式。由于有了西方与非西方间的文化权力对比悬殊的前提预设,周宁的跨文化形象学研究回避了中国形象在非西方世界中被重新组装利用、因地制“义”的可能,同时也排除了非西方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前现代时期与中国有频繁互动的邻近国家、地区自身的中国想象传统与西方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