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0年底开始不断演进的中东大变局,至今已经把整个地区推上了转型和重塑的轨道。各种力量在变局应对中调整定位,依循民族、教派、国家、地区组织和政治制度等不同分野互动重组。其中,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巴林、利比亚、也门、叙利亚等国政局演变和伊朗问题博弈中表现日趋活跃,影响越来越大。中东地区形势发展的大局在冷战时期主要由美苏相互钳制所决定,到后冷战时期则由美国主导和阿拉伯盟友追随共同推动。如今,区域外主要力量主导意愿和能力相对减弱,海合会及其成员国顺势谋求更大权势,中东的变局遂呈现地区主要力量跃跃欲试、试图主导地区局势的新趋向。本文将着重分析海合会在应对中东大变局过程中的权势扩展及其对地区格局变动的战略影响,以便更好地把握中东变局的发展大势。 一、海湾合作委员会在变局应对中扩展权势 海湾合作委员会其全名实为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通常简称“海合会”。自1981年5月在阿联酋阿布扎比成立以来,海合会就一直致力于加强成员国之间在各个方面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进入21世纪以来,该组织成员国在增进经济合作和社会联系交流的同时,加强了外交协调和安全合作,努力提升在海湾地区的影响。2010年底以来,随着大变局迅速席卷整个地区,海合会在沙特和卡塔尔等国的积极牵引和推动下,在地区事务中日趋活跃,影响力不断扩大,令世人“刮目相看”。 首先,积极介入成员国内部事务和地区事务,影响地区局势走向。当2011年初大变局从突尼斯和埃及蔓延到海湾地区时,海合会的成员国抱团应对,不仅相互提供政治和经济支持,还于3月派出该组织名为“半岛之盾”的联合部队2000人(主要由沙特的武装部队和阿联酋的警察组成),帮助巴林哈马德国王平定了乱局。对于部分参与海合会的也门,该组织三次提出并修改调解方案,最终推动也门萨利赫政府与反对派在2011年底签署协议,初步实现政权和平过渡,为也门政局朝着稳定方向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在相当程度上使也门问题在海合会框架内得到初步解决。与此同时,对成员国之外的变局走向施加影响。在利比亚问题上,就率先明确表示支持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设立禁飞区的1973号决议,支持利比亚反对派的基本立场,此举成为推动阿盟整体乃至其他国家对该决议采取支持立场的重要因素。对于美、法、英等北约国家的军事干预,卡塔尔和阿联酋等海合会成员国也亦步亦趋,提供政治、经济、军事和舆论支持,特别是卡塔尔还直接派出军机参与作战,帮助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在卡塔尔设立办事处和电视台,为利比亚进入“后卡扎菲时代”发挥了比较重要的帮手作用。在叙利亚问题上,沙特作为在海合会中享有主导地位的国家,在美欧明确表示巴沙尔总统已经失去执政合法性而要求其下台后,就发出了相同的呼吁。同时,海合会还支持阿盟通过派遣观察团、提出调解方案等方式积极发挥作用,并派出代表参加观察团。2012年1月,以叙政府未能制止流血冲突为由,率先撤出参加阿盟观察团的海合会国家代表,对巴沙尔政府表达不满和施加压力。2月初,阿盟提出巴沙尔在两个月之内把总统权力移交副总统、开启权力过渡进程等要求在内的解决叙利亚问题的倡议,随后摩洛哥、卡塔尔等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与英、法等国联署提出议案寻求支持。在伊朗问题上,随着伊方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等事态的不断激化,海合会作为一个整体开始制定应对各种可能的突发情况的预案,包括成员国海军和海岸警卫队与美欧等西方国家的海军进行合作等措施。2012年1月,伊朗再次表示要继续推进核技术开发,海合会国家也再度明确表示了谋求开发核技术的意愿;当伊朗与美欧围绕禁止伊朗石油进出口问题展开博弈时,沙特等海合会成员表示可能增加产能以保持国际油价稳定。这些立场和政策宣示,无疑均已成为影响伊朗核问题未来走向的重要因素。 其次,顺势扩员,增强集体应对变局的能力。海合会在成立之初,有沙特、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和科威特共六个成员国,地域局限于海湾地区。2001年12月,也门被批准加入海合会的卫生、教育、劳工和社会事务部长理事会等机构,参与该组织的部分工作,其规模有所扩展。面对此轮大变局的震荡和冲击,海合会2011年5月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召开的首脑会议上做出了扩大的决定,宣布将吸纳摩洛哥和约旦。正如海合会秘书长扎耶尼在声明中所说:“约旦和摩洛哥与海合会成员国同祖同根、命运相连、制度相似、关系紧密,海合会对于两国申请加入的请求表示欢迎。”①之前就曾提出过申请的摩洛哥将与海合会建立伙伴关系,而非正式成员;约旦则由于与该组织成员直接接壤并且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具有重要影响,将成为正式成员。由此,海合会的地域范围从海湾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和北非地区,从次区域性机制向区域性机制转变,成为中东君主制国家和逊尼派国家加强合作、应对地区变局的一个重要平台。新老成员和伙伴之间发挥各自优势,加强合作互助,共渡难关。此前,海合会已向经济和社会问题比较突出的阿曼和巴林提供了200亿美元的援助,用于改善民生和应对危机;约旦的军队训练有素,曾派出800名士兵参与海合会派往巴林的“半岛之盾”联合部队。 再次,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海合会的运转由最高理事会、部长理事会和总秘书处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总部设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除每年年底轮流在六个成员国首都举行首脑会议之外,还定期或根据需要召开六国外交、国防、内政、石油和财政等大臣(部长)参加的会议,以加强成员国之间的协调、合作和一体化建设。经过30多年的努力,海合会的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经贸领域,2003年1月建立并启动关税同盟,2008年1月正式启动了海湾共同市场,2009年12月货币联盟协议在沙特、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四个成员国批准生效。在军事安全领域,早在1984年,六国就计划组建了1万人的“半岛之盾”快速反应部队。1993年12月,这支部队增加为10万人。之后,六国在2000年底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强调共同抵御任何威胁;2009年底确定了共同的防御战略,防卫一体化建设得到强化。在此过程中,六国还与美欧等西方大国签订了各种防务合作协定,不断加强军事安全合作。正是这种不断增强的安全合作和集体防卫能力,为海合会及其成员国比较有效地应对中东大变局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基于此,沙特国王阿卜杜拉在2011年12月的海合会首脑会议上,呼吁成员国建立更紧密的统一联盟关系,以应对不断增长的外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