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图式说在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论。这一理论提出了感性与知性、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概念的联结需要一个“中介”,主客体的统一需要一个结构和途径的问题。康德通过这一理论,说明了直观如何被包摄于概念之下的问题。康德找到了人类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的联结方式,把主客体的统一置于一种具有内在结构和内在机制的必然联系之中,呈现出主体对客体的建构具有一种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过程和方式,并力图说明和解决认识过程中的能动飞跃和主体价值实现方式等问题。尽管它包裹在唯心主义的形式之下,但由于它的重要性,才不断引起世人的关注与研究,推进了哲学和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同质认识与异质认识的联结 在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特别是在个别与一般、直观与概念的联结问题上,在西方哲学史上曾出现过两种思维方式:一种是经验归纳的方式,是说经验概念来源于个别的经验,通过经验归纳取得。如“圆出于盘”,思维中圆的概念是从经验事物圆盘中直接地产生出来的,因此,圆概念与个别盘的联结基于经验本身,二者中间不需要“中介”。另一种是在个别与一般的联结上的理性演绎的方式,是说普遍性概念通过逻辑关系推演出个别概念,它是以“种”概念包含“属”概念为前提的。这种一般概念与个别概念的联结是基于理性本身,也同样不需要“中介”。这两种方式,前者是以特殊推导一般,后者是以一般推导特殊,二者或是经验或是理性,它虽能把一般与特殊联系起来,但在康德看来,这都属于同质认识的联结。前者经验概念与经验本身是属同质或同类,二者有着共同的存在,即经验。后者是从普遍性概念借用逻辑推出个别,二者也属同质,无论普遍的或个别的概念都以理性为根基。 康德提出的异质认识的联结问题是指作为主体思维基本形式的纯知性概念范畴,与异质的感性直观为认识内容的杂多的联结。前者为主体一般形式,后者为对象内容,在康德那里,二者的联结是属不同质或不同类的认识联结问题。康德在范畴先验演绎中已证明范畴这一知性纯概念不是来于感性,而是来于知性本身。而杂多作为现象质料的来源与外物(“自在之物”)相关。这样感性直观与知性概念是不同源的异质类。但如何把特殊心象这一现象归摄于纯知性概念范畴之下,如何把个别与一般联结起来,这是康德提出图式说的直接原因。 纯概念(范畴)是先天的,是说它不来源于经验而源于思维主体本身,作为先天的知识存在着;纯概念是先验的,是说它作为主体思维形式又离不开经验,有经验机缘始行发展,离开经验则空则盲,是经验所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纯概念是客观的,是说它具有普遍性、必然性,是作为规律性、秩序性使用的概念;纯概念是规定的,是说范畴要把感性杂多质料归摄于一个先验的确定形式之下,也就是归摄于自我意识先验统一性中,由此经验的概念才成为可能。纯概念的作用,是说主体通过这一思维形式所进行的综合统一的判断,既能综合统一概念判断中的表象,也能统一直观中的表象。但判断力不是来源于纯概念范畴,而是来源于先验的自我,自我是通过纯概念进行判断的,因而判断是主体综合统一的功能或主体逻辑功能的基本方式。实则,康德是从先验的逻辑意义讲的,纯概念范畴对杂多质料的综合统一,是作为认识的逻辑主体自我的判断功能。这样纯概念既是先验的概念又是逻辑的概念,并且是二者的统一。这表明,纯概念作为主体自我的思维形式在认识中必须和认识内容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它的功能价值,才能表明主体在主客体统一中的意义。康德范畴的先天性,说明主体先于经验对象而存在,一种知识构成的思维规则和逻辑结构,它只是作为知识之成为知识的基础,而范畴的图式是说这种先天知识必须在一定的结构之中才能和感性材料发生关系,才能成为规律的科学知识。 (二)时间是图式构成的中心 康德看到纯概念范畴同现象是不同质的认识,范畴不能直接应用于现象,范畴必须通过一个第三者同现象相联结。这个第三者,就是“时间”。康德指出:“现在是清楚的,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存在,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与现象同类,而使前者对于后者的应用成为可能。这个居中媒介的表象(Vorstellung)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一切经验内容)而同时又必须一方面是理智的,另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一种表象就是先验的图式(Schema)。”(康德:《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197页,A138,B177;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2—143页) 时间何为第三者?因为时间一方面与现象同类包含一切感性杂多表象;另一方面时间是主体内感形式,又是一切表象的普遍形式,是综合感性杂多的普遍性、必然性的条件。它对感性内容具有先天的决定性,是感性认识成为可能的先天条件,因而它是先验的,具有知性的品格。同时,一方面时间本身是主体自我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时间的综合作用是通过知性的统摄;另一方面一切表象都在时间意识中,范畴的综合活动又必须通过时间,范畴要服从于时间,范畴的程序性是在时间中按照一定的规则排列起来的。离开时间范畴就无程序性,范畴也就失去了综合活动的场所。在康德看来,范畴应用于现象是通过时间先验的规定,时间的先验规定性不是别的,就是知性概念的图式以时间为共相的感性结构方式让范畴统摄现象,现象归于范畴下,时间图式是联系二者结合的媒介。 康德在他的范畴先验演绎中论证了范畴应用于现象界的法权性和可能性,可他又十分强调知性范畴不能超验运用于物自体,否则就失去其意义,并还会产生理性的矛盾。由于范畴应用范围的限制,也同样为图式的应用范围作了限定,就是说,图式仅在可能的经验内发挥它的客观效力。康德认为,我们获得对象的唯一方法是感官的感觉变化,最后除范畴体现知性功能作用之外,还必须包含“感觉性的先天条件”,即“内感条件”或“内界意识”。这是说时间自身既包含感性条件又包含一般条件。它对范畴有限制和规范的作用。康德说:“我们要把这个形式的和感性的纯粹条件,知性概念在其应用上受到它的限制,称为知性概念的图式。而知性与这种图式的程序,我们给它取名为纯粹知性的图式说。”(《纯粹理性批判》,汉堡1956年,第199页,A140,B179;参见蓝公武译本,第143页) 康德对图式和意象(“图像”)作了区分。意象是由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所产生,它呈现的是特殊的直观、具体和个别的感性形象。意象是以感性为其特征的。而图式是纯粹先验想象力的产物,这种想象力的综合是对感性规定的统一,所产生的对象不是个别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图式不是经验的概括,而是抽去差别性、个别性,带有一种普遍共性的感性结构。它表现为一种共性的感性结构方式。它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它不是概念而是概念的具体化、范型化,是产生具体经验对象的普遍方法。意象隶属于图式,图式是意象成为可能的条件。如数学上的五个点“.....”,是五的数目的意象,它以感性具体形象存在着,而数目“五”是图式,因为它是在时间中通过量的范畴,把五个点依次以单位叠加统一在一个数目“五”名词之下的整体观念。它是主体意识按概念规则通过范畴把意象归于概念的方法。而这种方法正是图式实现主体价值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