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知识论的抽象主体主义使近代西方哲学无法真正摆脱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困境。对现实生活的考察则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因而促成了西方哲学向现代的转折。通过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个案比较式研究,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该理论进行的检讨和批判,本文分析了这一转折的内涵、意义和局限。 一、现实生活: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 西方哲学从近代到现代的转折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实际上,方兴未艾的种种当代思潮仍然发生在这一转折所涵盖的历史情境之中。在某种意义上,理解这一转折就是理解现时代、理解我们自己。 概括地说,近代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对人类主体性的极力弘扬。属于主体性谱系的一系列概念被确立为自然、社会和观念世界的最终根据。无论作为理性、自我还是精神,自我创生、自我发展的人类主体性都具有同时为知识、道德和历史进步奠基的权能。由于对主体的成功剥离和论证肇端于知识论,近代主体性就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认识能力和逻辑主体的色彩;另一方面,近代西方社会在道德和法权领域的个性——契约主义也为主体性概念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毋须赘述,通过揭示“我思”对于对象的综合性建构作用,主体性哲学确实成功地奠定了近代科学体系的确定性基础,从而有力地论证了人类的知识创造能力。康德的名言“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就精辟地表明了主体性概念在知识领域的巨大成就。但另一方面,也正是主体性的知识论血统妨碍着近代哲学真正解决主客体二分的思想难题。因为主客体在认识活动中的统一仍然是抽象的、理论性的,这种统一最终凭借的只能是一个高度膨胀的知识主体。当黑格尔将自然和历史理解为纯粹思维的外化时,他就将主体性概念的知识抽象化倾向推向了总体主义的极致。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总体主义就特别地表现为一种以征服、掠夺和役使为特征的人类中心主义。在某种意义上,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正体现了这种态度的恶果。 近代主体性概念的另一解释成就属于社会领域。此间,主体不依外物的自我活动、自我创生表现为道德觉悟(意志对于情欲的克制)和法权自由(人格主体的占有权利和行动责任)。无疑,主体性概念为个体主义道德观作出了出色的辩护和论证,从而在理论上真正完成了启蒙运动否定外在权威、解放个人理性的历史使命。但正因如此,个体主义本身也就暴露出主体性概念的缺陷。 一般地说,个体主义同时就是一种契约主义。诸个体通过契约合理地调节着彼此的关系。个体直接面对的是契约体现的普遍理性;换言之,个体间发生的仅仅是抽象的、形式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他人只是个体自身投射出去的影子。总的来看,个体与他人的关系一如精神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这里出现的是总体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另一面——唯我主义或自我中心主义。总之,在道德领域,主体性概念同样陷入了主客体抽象分裂的困境。 综上所述,近代哲学传统实质上是一种从知识论出发的抽象主体主义。在学理上,这一传统无法真正解决主、客体的抽象对立。 在某种意义上,思想史的逻辑就是思想自身的逻辑。既然近代思想困于抽象的主体主义,那么出路只能是同时消解抽象性和唯我性;既然这两者源于对认知活动的过分关注,那么就应当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生动的现实生活。因为,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包含了主、客体之间具体的、活生生的相互亲和;同时,也只有在现实生活中,才包含了主体间直接的、面对面的交往、对话和沟通。与从认知活动出发的抽象主体主义相反,从现实生活出发的具体的主体间主义既避免了取消世界和他人的绝对总体,也确证了主客体之间,也就是主体与它的世界和他人之间的彼此依存和相互统一。 一言以蔽之,现实生活这一新的思想支点致使西方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近代传统的理论困境,并进而导致了朝向现代传统的范式性变换。很明显,构成现代西方哲学系谱的一系列概念,如实践、生存、生命、交往、对话等等无非表达了一种共同倾向:将哲学从无对象、无世界、无他人的绝对总体中解放出来,使之返回与世界和历史的活生生的相关性。而理解这一相关性的钥匙就是现实生活。 在提出以上概念的众多思想流派中,现象学及分析哲学特别值得注重。这不仅因为它们分别代表了欧陆和英美哲学的主流,在影响范围和活跃时间上都构成了“运动”的缘故。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均始于逻辑基础和知识构成的缜密研究,而终于对日常生活乃至历史实践的强烈关注。换言之,二者在自身内部深刻地体现了西方哲学的现代转折。本文拟从最重要的两位现象学家——E·胡塞尔和M·海德格尔相关思想的比较入手,探索哲学转折的内涵和意义。另一方面,正如众所周知的,历史唯物主义率先将现实生活的概念引入了西方思想史。这一事实赋予我们充分的权利就一个共同论题去比较现象学和历史唯物主义。不言而喻,对于生活世界现象学来说,这种比较产生的批判效力将是颇有裨益的。 二、生活世界现象学:两种理论方案的比较 首先应当认定,胡塞尔本人仍然是怀着某种知识论兴趣提出生活世界概念的。对他来说,生活世界最终仍将通向先验主体性。虽然在这一通道上,由于发现了生活世界对于各种知识世界的优先性,他不得不首先考察一种不同于先验主体性的生活主体性。 胡塞尔认识到,持知识态度的科学意识必须以持自然态度的世界意识为前提。因而,在自然态度中被意识到的世界——生活世界,对于在知识中形成的客观、观念世界而言,具有优先性。进而,这一世界就是科学知识的真实性、明证性的来源:“生活世界是本源明证性之领域”[①]。实际上,包括数学和逻辑学在内的任何检验都要回溯到这种明证性中去。